首页 论文列表>论文摘要
基本信息 个人参会注册 电子论文展示 组织机构 学分下载 大会日程 评审结果查询 个人中心 联系我们 视频回放
+ 放大 - 缩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护理学科建设的启示

陈晓凤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目的:

基于医学发展史,明确生物医学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背景下,阐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不同潮流时代下,对躯体疾病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随着自然学科不断发展,医学从实践经验转型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现代护理学科提供借鉴。


方法:

1.1心理社会因素作用

基于一元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涉及疾病生物学内容,而且还涉及到了环境、心理、社会对疾病发生以及发展的影响,将上述所有因素视为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1)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谱。随着现代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各方面认知加深,疾病谱、死因普、病因普产生了相应的改变。既往以急性疾病作为主要问题,不仅发病迅速、多变,而且死亡率高,通常与环境因素有关,且能够攻击所有个体,不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种族,都面临着相同的环境风险。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虽然已经显著减少,但是在发展落后国家中,依然是威胁人口健康的主要问题。急性病发生率在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逐步减低,机能衰退、慢性病成为了威胁健康的主要问题[2]。这是因为社会公共卫生条件以及环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慢性病成为了主要的健康问题。(2)疾病认知深入。医疗结局欠佳者,并非技术干预不当,有可能是因为观念所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脚步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保护,逐步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以及保健技巧,认知层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疾病的进展、改变从生物层转为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层面,健康思维日益完善。以疾病为主的医疗模式存在于20世纪。二战之前,人们会认为此种医疗模式能够消除各大流行病。由于人们关注点的转移,与遗传、生活方式、心态变化相关的退化性疾病、慢性病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使得疾病为主的医疗模式意义逐渐丧失。疾病与健康之间,躯体患病与躯体完好之间,并未明确界限,故而这其中还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于1946年对健康重新下了定义,即:健康指的是个体精神、个人躯体以及社会方面完全安好,无痛苦,无疾病。

结果:

为了掌握疾病的影响因素,实施合理的、科学保健,医学模式应当全面考虑到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为现代护理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作为临床医学学科的成员,护理逐步备受重视,不仅自创一派,拥有独立的体系,而且还要展现自身特色。


结论:

(1)重视基础护理,开设学科分支。设置护理学为一级学科后,还要设置二级学科,以此来明确培养方向,为社会输送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二级学科护理学的设置,有助于专科培养,形成独树一帜的学科体系;在特定的领域方面,有助于医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深入研究基础医学,为积累经验、临床实践操作提供了可行、科学的条件。护理学科创设过程中,也要不断细化、深入研究基础护理,确保研究方法合理、科学。(2)引进最新科学方法,与其他学科加强融合。医学体系涵盖技术要素、经验要素、理论要素。护理学也是一样,由于综合性强且复杂多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护理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分歧,这就需要明确其多重属性,方可展现其真实面目。历史长河积累的经验,创造了现代医学,自然科学之中的先进研究以及实验方法,促使着医学不断发展,并逐渐步入了科学之路[4]。护理学科建设过程中,也要像医学一样,促使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向其他学科借鉴经验、成果,并用于自我发展。(3)建设护理理论。目前我国护理理论尚不明确,多数来自于国外经验或成果,且实施效果差强人意。这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并应用于护理教育、护理实践中,同时参考西方理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完善一套独属于我国的特色护理理论。    


首页 我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