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金梅 , 李伦兰 , 黄睿睿 , 张静 , 于侠 , 李秀玲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评价改良新型颈椎枕在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颈椎患者术后保持头颈部制动以及维持颈椎稳定性,可以有效促进康复[1]。但临床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器具,医护人员常选择颈托、沙袋或围领等固定颈椎,简易的措施使颈部缺乏支撑,制动效果欠佳[2-4],导致颈背部肌肉紧张引起酸痛不适,对患者造成皮肤压力性损伤、疼痛、睡眠障碍等不良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科护理人员结合颈椎疾病患者术后的实际需求,对现有颈椎枕进行改进,重新设计颈椎枕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投入临床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9年10月到2021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按照颈椎前路围术期护理规范实施护理,对照组采用普通沙袋固定颈部,观察组采用改良新型颈椎枕进行体位安置。
根据患者康复需求设计改良新型颈椎枕。本新型颈枕简图如图1所示,主要有左侧枕、枕头主体和右侧枕三部分构成(图1中分别标示1、2和3),其中,颈枕的主体部分结构,从躺卧方向来看有三个面,分别为大凸面——向上弯曲面,凹面——向下弯曲面、小凸面——向上弯曲面。患者躺卧时,从肩部方向来看,呈现的是“高—低—高”的夹心结构。患者在平卧时,头部躺在枕头主体部分位置上,具体是向上的大凸面托住颈部,向上的小凸面托住头颅部;左侧枕和右侧枕的主要功能是限位和固定作用,起到颈部制动和托起/支撑的双重作用。当患者侧卧位时,头部垫在左或右侧枕均可,侧枕的高度与患者侧卧时的肩宽相匹配,能够让患者的脊椎保持成一条直线。通常,左、右侧枕的高度在6.0~10.0cm之间;枕头主体的大凸面高度在3.0~4.0cm之间,小凸面面≤2.0cm。上述尺寸是我科护理人员在临床中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来的较合适尺寸范围,基本适用不同身高、肩宽的患者。该枕使用和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颈椎疾病术后患者翻身由二人操作即可完成,此外,该改良颈枕稳定性较好,可以保证患者安全,不仅减轻患者翻身时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操作时也很安心。
结果
通过对患者术后颈部切口疼痛、卧位舒适度、焦虑评分和睡眠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和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卧位舒适度和睡眠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使用改良新型颈椎枕,能保持其颈椎生理弯曲度及颈部相对制动,提高患者的卧位舒适程度,减轻患者的切口疼痛不适感,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改良新型颈椎枕的设计不仅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更贴合患者切实需求,能有效解决颈椎术后患者存在的疼痛、焦虑、不舒适、睡眠障碍等问题,提升了患者住院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创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激发了护理工作热情,激励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注重自主创新,以促进护理事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