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龙1 , 吴希瑞2 , 彭阿钦2
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2.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探讨应用表面骨水泥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伴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3月—2017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6例应用表面骨水泥技术治疗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伴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6~65岁 [(39.6±12.8)岁]。所有患者均先行创面清创,若骨缺损为>6 cm的节段性缺损,则先行骨搬移缩小骨缺损,待骨缺损临近对接时,再在对接点行开放植骨修复骨缺损;若骨缺损位于跟骨或胫骨干骺端,则在清创后行Ⅰ期或Ⅱ期开放植骨。植骨前骨缺损为1.4~6.0 cm [(3.3±1.2) cm]。根据植骨后创面的处理方法的不同,将26例患者分为表面骨水泥组(即植骨后采用含抗生素的骨水泥片覆盖植骨创面,14例)和负压封闭引流(VSD)组(即植骨后采用VSD装置覆盖植骨创面,12例)。比较两组患者植骨后肉芽组织覆盖植骨颗粒时间、创面愈合时间、骨缺损愈合时间、植骨后覆盖创面材料费用及并发症(创面感染、植骨颗粒坏死)发生情况。依据Paley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19.3个月。表面骨水泥组和VSD组植骨创面肉芽组织覆盖时间分别为22.2(15.0 ~ 44.0)d和20.2(15.0 ~ 24.0)d(P>0.05),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1 (1.5 ~ 5.5)个月和3.1(1.5 ~ 6.5)个月(P>0.05),骨缺损愈合时间分别为(5.5±2.2)个月和(5.9±2.4)个月(P>0.05),植骨后覆盖创面材料费用分别为(2056.1±23.4)元和(5555.3±1105.5)元(P<0.05)。两组创面均无一例感染。表面骨水泥组和VSD组术后植骨颗粒坏死分别为2例和1例(P>0.05)。按Paley功能评分标准:表面骨水泥组优12例,良2例;VSD组优11例,良1例(P>0.05)。
采用表面骨水泥技术可简化开放植骨后创面的护理,防止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起到和应用VSD相似的治疗效果,但治疗费用明显降低。
COA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