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清敏
漯河市中心医院
探讨护理干预对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作用及影响。
1.临床资料
本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20~85岁,均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存在渐进性四肢感觉、运动或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典型脊髓受压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颈脊髓压迫,为单节段或两个节段,病变部位为C3/4一C6/7。应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2.护理
2.1健康教育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因受四肢麻木无力及上肢疼痛等症状的影响,特别惧怕出现完全瘫痪.同意手术治疗的同时,担忧术后恢复不佳。护士协助医生筛选出合适病例后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
相关知识。
2.2呼吸训练及气管推移训练
颈椎前路手术因全麻插管及气管牵拉等原因,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大,因此,人院后立即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及气管推移训练,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2.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四肢肌力及切口渗血情况
2.4引流管及脑脊液漏的护理干预
放置引流管期间.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同时观察切口敷料渗液情况。对无引流液或24h内引流液大于100ml的患者,护士询问手术医师及查看手术记录了解术中是否存在硬脊膜损伤、有无术中出血较多、引流管放置的位置等情况。
2.5预防呼吸遒感染的护理
护士于术前教会患者正确的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
2.6康复功能锻炼
患者全身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进行双上肢的主、被动握拳、伸掌训练和双下肢的屈髋、屈膝、踝关节功能训练,以保证负重与行走功能。如患者肌力允许,术后第l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开始颈部肌肉及灵活性锻炼。术后早期可以进行颈部运动、不需要长时间的颈部制动。
2.7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继续以增加四肢及颈部肌肉力量、颈椎灵活性的训练为主。
随访12~42个月,术后12个月时JOA 评分14.32±2.87分、神经功能改善率69.37%、颈椎曲度变化18.1±7.9度,VAS评分1.03±0.79。并发症:术后切口内血肿致呼吸困难2例、神经症状加重1例、脑脊液漏4例,经护理干预后均顺利恢复;呛咳吞咽不适3例,术后2周内消失,2周后无一例存在吞咽不适及咽部异物感。未发生松动、移位、断裂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无护理相关并发症。
采用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适时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积极、早期的康复训练可有效的减轻颈椎僵硬及疼痛感。
COA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