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辉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
目的:观察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颈性眩晕的患者 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熏洗+平乐正骨手法)26 例,采用基于“筋滞骨错”理论的手法治疗,具体操步骤作为: ①以松筋手法初步处理筋滞,依次点按风池、翳风、颈夹肌、天宗、百会、天宗颈肩部穴位,再以轻手法充分放松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的起止点及肌腹; ②以平乐正骨手法“提拉推顶”手法及“定点弹压”等正骨手法 松解颈椎、胸椎及腰椎椎体的骨错位,处理颈椎的微小对位异常; ③以调筋手法再次处理筋滞,在运动中再次松解第一步中初步松解过的各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结合拨法分离组织黏连,解除肌肉肌腱的痉挛或慢性劳损后引起的组织瘢痕,纠正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肌腱解剖位置异常。手法治疗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30 d。对照组(中药熏洗+传统手法)24例,①操作: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法轻柔。患者坐于治疗椅上,双上肢自然放松下垂,先通过传统手法(揉、捏、按、弹拨等)松解颈后肌肉的起止点,点揉枕下缘阿是穴、风池、风府、颈百劳、肩井、天宗、百会穴,再用按揉法放松颈后肌肉群。如果有颈椎小关节紊乱,再给予颈部定位旋转扳法进行纠正。②治疗频率和疗程:每2d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是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采用平乐正骨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熏洗 + 平乐正骨手法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 2 周后采用临床判定标准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1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疗效确切、疗程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COA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