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 , 龚克 , 郭健峰 , 王志斌 , 李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旨在比较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与融合手术在中长期随访时腰椎动力位、站立位和不同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该差异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之间的相关性。
收集自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因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合并或不合并节段不稳或腰椎管狭窄于我院脊柱外科行下腰椎节段(L3-S1),短节段固定(1,2节段)患者。患者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Dynesys组和融合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同时行站立、端坐位、自然坐位腰椎X线检查。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组间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差异。临床资料包括: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数)。影像学资料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 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上方剩余腰椎前凸角度(Up residual lumbar lordosis angle, URLA)和腰椎前凸弧形顶点位置。
本次研究共纳入77名患者,平均随访51.4±22.8个月。33名患者共37节段行Dynesys手术,44名患者共52节段行腰椎融合手术。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VAS评分(腰背痛和腿痛)和ODI指数两种手术方式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Dynesys组与融合组相比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 5.6±3.1°vs 0.1±0.4°),术后邻近节段ROM及其增加值在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Dynesys组LL、URLA和PT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程度显著高于融合组。Dynesys组ASD发生率低于融合组(12.1% vs 31.8%, P=0.058)。高龄、长融合节段和站立-自然坐位时腰椎前凸弧形顶点位置不变或上移与ASD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0.05)。当站立向自然坐位转变时前凸弧形顶点位置不变或上移与较小LL的变化有关,而LL的变化与融合、高龄和术前腰椎ROM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0.05)。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Dynesys手术和融合手术后站立-不同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和腰椎矢状位形态学变化的差异。术后腰椎在日常活动中不同的矢状位形态学变化影响了腰椎不同节段的应力负荷分布,并与ASD显著相关。不同的腰椎矢状位形态学的变化的模式受到了腰椎代偿能力的影响,而高龄、融合和长节段固定降低了腰椎代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