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鲁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骼拥有在骨折后自我愈合的能力,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有效地实现这种愈合过程。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骨膜间充质细胞(MLCs)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细胞群体内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备多种不同的亚型,这使得深入研究复杂的修复机制变得更具挑战性。
我们分别从2个月龄的Col2-Cre Rosa-tdTomato(Col2/Td)小鼠的完整胫骨或骨折胫骨的骨痂组织中分离出骨膜,并通过流式分选方法获取了tdTomato阳性(Td+)细胞,以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一共构建了3批单细胞文库用于测序,使用了来自骨折前(n=5只小鼠,3只雄性和2只雌性)作为第0天、骨折后第5天(n=6只小鼠,4只雄性和2只雌性)、骨折后第10天(n=6只小鼠,3只雄性和3只雌性)的分选骨膜Td+细胞。我们使用了Seurat软件包、Monocle、scVelo和Slingshot进行数据集的个别或整合分析。
Col2/Td标记了完整骨骼中骨膜的内层,以及骨折后的第5天增厚的骨膜和骨折后第10天愈合组织中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但没有标记周围的肌肉细胞。合并的数据集包含了12,298个,并形成7个聚类的骨膜间充质细胞(MLCs)(图1A):间充质前体细胞(MPCs)、增殖前体细胞(PPCs)、早期软骨细胞(ECHs)、肥大型软骨细胞(HCHs)、成骨前体细胞(OPs)、早期成骨细胞(EOBs)以及成熟成骨细胞/骨细胞(LOB/Ocys)。在第0天,93%的MLCs是MPCs、OPs、EOBs和LOB/Ocys。在第5天的骨膜增厚时,出现了一种新的亚群体PPC(其中73%为增殖细胞)。PPCs高度且特异地表达Acta2、Tagln、Collagen I,并富集了与伤口愈合、应激纤维、收缩性肌动蛋白丝束等GO term,表明它们是肌成纤维细胞。它们还被线粒体相关基因标记,表明代谢活动增加。在第10天的软骨愈合时,出现了软骨细胞亚群。拟时轨迹分析揭示了受伤前后两种不同的分化途径(图1B)。在完整的骨骼中,MPCs通过OPs直接产生OBs和Ocys,指示了骨膜内骨化机制。骨折后,MPCs首先转化为PPCs,然后通过双向分化分化为软骨细胞和OBs/Ocys,表明了软骨内骨化机制。在愈合过程中,由干细胞标志物Cd34、Sca1和Thy1标记的MPCs逐渐减少(分别为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的54%、35%和7%)。在完整的骨骼中,CD34+/Td+细胞(MPCs)仅占Td+细胞的14%,但却构成了88%的CFU-Fs。在骨折的骨骼(第5天),CD34-/Td+细胞(主要为PPCs)比MPCs多出2.2倍的EdU。qPCR分析确认了CD34+/Td+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的较高表达以及CD34-/Td+细胞中肌成纤维细胞基因的较高表达。
我们的研究呈现了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膜间充质细胞(MLCs)的转录组图谱,以及它们对骨折引发的损伤的反应。通过无偏倚、全面覆盖骨膜中整个间充质细胞群体的单细胞RNA测序方法,我们的研究在计算上确定了MPCs作为最原始的前体细胞形式,这些细胞能够在完整和骨折损伤的骨骼中产生其他间充质细胞,并主导骨折愈合。此外,我们揭示了一个以前未被发现的亚群体,其表现出肌成纤维细胞特征,并在愈合过程中对于骨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