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崇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反常性脑疝(PBH)是去骨瓣减压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在动脉瘤开颅手术中鲜有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动脉瘤夹闭合并去骨瓣减压术后PBH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合并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情变化,寻找与PBH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效能的决策树模型。
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有12例(17.4%)在术后6天内发生了PBH。统计分析表明,入院时高Hunt-Hess分级(P=0.023)、合并颅内血肿(P=0.048)、脑肿胀(P=0.026)和术后低ICP (P=0.037)是PBH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较高的Hunt-Hess分级(OR 7.770, 95% CI 1.007-59.919, P=0.049)和术后低ICP (OR 0.753, 95% CI 0.59-0.961, P=0.022)是PBH的独立危险因素。决策树分析发现,与PBH相关的最显著变量是术后低ICP水平。在发病前平均ICP<6.4 mmHg的患者中PBH的发病率为43.8%,在此基础上,合并高Hunt-Hess分级(Ⅲ-Ⅴ)的患者的PBH发病率甚至高达71.4%;而对于ICP≥6.4 mmHg且Hunt-Hess分级低(Ⅰ-Ⅱ)的患者,PBH的发生率为0。
入院时高Hunt-Hess分级、颅内血肿、脑肿胀和术后低ICP与aSAH患者在开颅动脉瘤夹闭合并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发生的PBH相关。入院时较高的Hunt-Hess评分和术后低ICP是PBH的独立危险因素,与PBH相关的最显著变量术后较低的ICP。在术后管理过程中,及时预判并预防PBH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不但找到了PBH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成功建立了预测模型,还为临床处置PBH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首先,本研究确认了PBH是一种低颅压脑疝,因此不应该采取脱水、脑脊液引流、过度通气和抬高床头等降低ICP的措施;其次,PBH患者并不存在容量不足(红细胞压积及出入量无差异)的证据,因此额外静脉补液治疗可能对改善病情无太大益处;最后,消除颅内外压力差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包括维持Trendelenburg体位、夹闭脑脊液引流管、硬膜外自体血补片甚至颅骨修补,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