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 杨国华 , 庄芸 , 周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出现轻微出血或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对于出血严重急须提升血小板的患者应给予随机供者的血小板输注。但血小板输注是能否让ITP患者临床获益,此类相关报道较少。尤其在中国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存在患者对诊疗安全要求较高但血小板资源短缺的矛盾,本文从患者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出发,结合血小板计数及患者出血风险评估,回顾性分析寻找最需要血小板输注治疗的ITP人群,避免资源浪费及减少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49例接受一线治疗的成人新诊断ITP患者,所有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分为两组观察,一组接受ITP一线治疗(激素或丙球联合激素)同时接受血小板输注,另一组不接受血小板输注,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不良反应及与出血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住院期间接受一线治疗的成人新诊断ITP患者,无论是否输注血小板,两组在性别、年龄、并发症及一些检测指标如血小板相关抗体、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方面无显著差异。另外,两组间的疗效、起效时间、治疗不良反应、死亡率、住院时间等均未见明显差异。这意味着血小板输注似乎不能使ITP患者有较多获益,反而增加输血带来的高费用及可能风险。出血评分>8的患者,无论是否输注血小板,其在治疗疗效、治疗起效时间、治疗不良反应、死亡率、住院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同时在所有患者中均为观察到致死性出血表现。因此,临床上新诊断ITP患者,在一线治疗同时进行血小板输注似乎并不能使ITP患者有较多获益,反而增加输血带来的高费用及可能风险。除非ITP患者发生致命性出血,临床上不建议血小板输注。
讨论:本文依据Khellaf出血评分进行出血评估,尚未找到最需要血小板输注治疗的ITP人群,可进一步提高出血评分阈值或按照2020年更新的国内ITP诊疗指南中出血评分参数重新设置分析相关数据。一旦找到评估阈值,可利用此出血评分阈值前瞻性研究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另外,ITP患者的临床出血风险会随年龄增加,且老年ITP患者通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限制了激素及其他治疗手段,其总体疗效往往不佳,治疗更需个体化。需进一步收集老年ITP患者的数据,评估血小板输注在老年ITP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与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