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源东1 , 钟思琪2 , 陈怡欣2 , 林绮盈2 , 陈以泽2 , 陈春美1
1.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2. 福建医科大学
目的: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LP)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应用范围广,操作频次高。国内的本科临床医学教材《诊断学》、《神经病学》、《临床技能操作手册》、执业医师考试均为LP的传统后正法(Midline Approach Technique,MAT)。然而,就LP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而言,存在初学者LP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学习手段粗狂的问题,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相较于MAT,LP的旁正中法(Paramedian Approach Technique,PAT)避开了中线上的棘突、棘上韧带,穿过椎旁肌,随后穿透黄韧带,有更大的椎板间空间,从而提升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尝试次数,进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旨在分析PAT是否能够提升腰椎穿刺术的教学效果。
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未接受过腰椎穿刺相关培训、无任何腰椎穿刺临床经验的四年级本科生共80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人。对两组学生均进行LP教学,A组教学内容为传统MAT,B组教学内容为PAT。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在正常、肥胖、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的不同种类特色的人体模型上进行腰椎穿刺术的考核。客观评价由主要评价指标和次要评价指标构成。主要评价指标为首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插入尝试成功,且无需重新定向);次要评价指标包括针头插入尝试的次数(每次皮肤穿刺都被视为一次单独的尝试),进针重新定向的次数,进针次数(插入尝试和进针重定向的总数)、穿刺总时间(定位时间与穿刺时间之和)。主观评价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从操作信心、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满意度4个方面进行。
讨论:本实验通过对腰椎穿刺PAT与MAT教学内容的效果对比,旨在为腰椎穿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从而提升腰椎穿刺术的教学效果,提高腰椎穿刺的成功率。若PAT被证实能提升腰椎穿刺教学效果,它应在腰椎穿刺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并基于此开展更多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