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新琪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DR脊柱全景拼接的临床应用的意义
方法:
(1)病例材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5例进行了全脊柱检查的患者,年龄最大73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为49岁;男性27例,女性28例。
(2)DR全景成像的方法与技术
运用我院购置的 GE Deefinium 6000数字X线摄影系统进行摄影及图像后处理工作,以平板半导体探测器为媒介。摄影距离采用1.5~2.0m,曝光条件脊柱正位:70~80 KV,侧位:90KV;毫安采用电离室自动控制,这样可以使不同厚度的部位得到合适的曝光条件,使病人接受最少的剂量。
进行全景成像摄影前在平板探测器前方将全景摄影的患者定位器安装固定,并设置好侧方固定器的位置。将患者置于患者固定器上,双上肢放于左右两侧的侧方固定器对被检部位进行摄影曝光进行设置摄影计划,设定球管与探测器曝光时自动同步由上自下运动直至曝光结束,进行3~5次曝光才能取得全景图像的原始图像。
摆位原则:全脊柱负重立位保持人体直立,正中矢状面、X线管焦点、探测板纵轴中线三者重合,全脊柱侧位要求直立式标准侧位。
(3) 全景成像的拼接后处理
目前我科采用图像拼接软件,通常在摄取原始图像后软件会自动拼接出一幅全脊柱全景图像,但是拼接图像通常要通过微调整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每个图像的拼接点我们通常会在探测器上贴上标志以作为图像拼接的参考,以及患者身体上比较固定的骨头作为参考点进行拼接,拼接完成后确认拼接处图像光滑细腻,无明显错位及重叠征象,符合临床要求后进行保存传输至PACS系统上供临床医生查阅。打片要求在一张照片上获得的全景图像显示清晰、完整,并可见进行相关长度测量、角度测量等应用。影像显示:全脊柱从寰枕关节到耻骨联合。
(4)角度测量
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角度,用于测量的X线片为脊柱标准全长的正位相。步骤:
1.确定侧弯的端椎,上、下端椎是指侧弯中向脊柱侧弯凹侧倾斜度最大的椎体脊柱侧弯凸侧的椎间隙较宽,而在凹侧椎间隙开始变宽的第一个椎体被认为不属于该弯曲的一部分,因此其相邻的一个椎体被认为是该弯曲的端椎;2.在上端椎的椎体上缘划一横线,同样在下端椎椎体的下缘划一横线,对此两横线各做一垂直线;
3.二垂直线的交角是Cobb角,对于较大的侧弯,上述两横线直接交角亦等同于Cobb角。脊柱侧弯分为左侧凸、右侧凸、S形弯、C形弯四型。
结果
55例患者中,拼接前图像238张,拼接后图像110张。拼接良好104张(95%)。评价标准,由中级以上放射科医师、技师各2名,在同一台PACS系统工作站上,按照《全国放射科 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标准对拼接图像密度、对比度进行评定。全脊柱检查55例,其中显示脊柱侧弯28例,脊柱侧弯矫正术后8例,骨质增生12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未见异常1例。
结论
DR全脊柱全景成像技术与同类技术比较
传统X线检查,只能完成肢体的局部摄影,临床医师无法得到一幅完整的全脊柱X线照片。如果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由于全脊柱扫描范围大,必然造成检者将接受较高的辐射量,完整的图像还要经过后处理之后才能重组出来,既费时又费力。目前有些医院运用磁共振进行全脊柱成像,而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难度大、费用高。目前DR的摄影技术并结合无缝拼接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全脊柱的影像学检查和测量的常规方法。检查费较CT及磁共振低,而且能显示人体脊柱、下肢在自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