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莹 , 杨彦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
孕妇28周岁,孕1产0,表型、智力与查体均正常。其丈夫28周岁,表型、智力与查体正常。夫妻双方否认家族遗传史和不良环境接触史。所有检测情况均明确告知孕妇及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该孕妇2020年4月孕12周时,因超声提示胎儿颈部囊性水囊瘤伴侧脑室增宽1.2 cm,故于孕21周时,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胎儿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测;孕22+2周时因B超胎儿系统筛查提示复杂先心等多发畸形引产;7月将孕妇和其丈夫召回行外周血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与CMA检测进行验证。
胎儿核型分析结果为46,XY,320-400条带内未见异常;CMA结果提示arr[GRCh37]20P13(888522-4251237)×3,判定为VOUS。(见图1、图2)。孕22+2周时行胎儿超声系统筛查结果提示:胎儿复杂先心(单心室、主动脉发育不良、主动弓离断)且胎儿颈后皮下软组织增厚,双侧侧脑室轻度增宽,单脐动脉等多发畸形(见图3)。孕妇及其丈夫进行外周血核型和CMA验证,结果均未见异常。
该病例CMA结果示20号染色体P13(888522_4251237)位置存在片段大小约3363 Kb的拷贝数重复。该区域共涉及79个基因,包含47个OMIM基因,其中有12个morbid基因,分别为:RSPO4 (610573) PDYN (131340)、TGM3 (600238)、TGM6 (613900)、 SNRPB (182282)、NOP56 (614154)、 IDH3B (604526)、 AVP (192340) 、DDRGK1 (616177)、 ITPA (147520)、SLC4A11 (610206)、PANK2 (606157)。不包含已知的三倍剂量敏感基因和区域,部分如DDRGK1基因纯和突变关联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Shohat型脊椎干骺端发育不良”(OMIM 602557);ITPA基因纯合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早期癫痫性脑病35型”(OMIM 616647)。20P13区域重复在ISCA数据库收录1例小于该重复区域的致病病例,临床表型为不能生长发育和听力障碍(Patient:nssv578861);DECIPHER数据库提示相邻位点有表现为唇腭裂,断掌,低耳廓,宽距,斜视,马蹄足内翻,但没有相似区域重复病例报道,无明确致病性;ClinGen数据库、DGV数据库无相关拷贝数变异病变报道。综上判定为临床意义不明确(VOUS)。
查阅文献发现常染色体20P13区域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报道不多,4例提示有儿童病例此区域重复同时伴20号、9号、18号片段缺失[1-4],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和智力缺陷(见表1)。另发现6例病例报道提示20P13区域片段缺失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畸形特征和生长发育迟缓[5-7]。
20P重复的发生机制多样而复杂。张璘等[8]等报道一例父源性20P染色体重复病例,妊娠结局为超声提示胎儿多发脏器结构畸形而终止妊娠。该例胎儿父亲同时存在2号与20号染色体和5号与15号染色体复杂易位,胎儿染色体突变可能与亲代生殖细胞形成以后、受精以前这段时间的“一次打击”事件有关;Myriam[9]等分析一例父源性20P重复病例的两种形成机制,都发生在父系生殖细胞中,第一种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导致20p和20q的缺失或重复,第二种机制则是发生再减数分裂前阶段的20号染色体中心倒位环路内的不平衡交叉,导致重复或缺失的发生;有报道表明,20p重复区域越大,则临床症状越严重[10]。
本研究中病例父母核型与CMA结果均未见异常,提示胎儿为新发突变,虽判定为VOUS,但少量文献报道该区域中PDYN基因上的两个杂合突变位点(c.581A>T,P.D194V)(c.580G>C,P.D194H)与心脏传导疾病发生共分离,可能为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progressive cardiac conduction defect,PCCD)的致病位点之一[11];Yuan等[12]报道PANK2基因突变是典型泛酸激酶相关神经变性致病因素,提示本病例中胎儿多发畸形可能与20p13基因组拷贝数重复存在关联,但本研究未取得流产绒毛组织,无法进行深入验证循证,类似病例出现较少,致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染色体20p13区域基因组拷贝数重复虽判定为临床意义不明确的结果,但存在可能致病的风险,文献查阅发现20p13区域重复合并缺失,或合并其它染色体变异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特殊面容伴智力和生长发育障碍,故此种情况在产前诊断工作中仍需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