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然1,2,3 , 任雅倩1,2,3 , 郑阳1,2,3 , 黄纯1,2,3
1.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3.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目的
胸腺瘤是胸腺上皮细胞分化而来的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组织学异质性,病理类型中A型预后较好,B型可表现为浸润生长,并累及邻近组织或器官。目前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晚期或复发患者需要化疗或放疗,且治疗疗效不理想,新的治疗方式亟待探索。随着二代测序(NGS)技术不断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已从单纯化疗向精准靶向和免疫治疗模式转化,本研究将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胸腺瘤患者的基因突变,免疫组化检测胸腺瘤标本PD-L1表达,结合TCGA数据库数据信息,分析胸腺瘤的基因突变特点、免疫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和对预后的影响,为探索胸腺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2019年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且病理确诊为B型胸腺瘤患者。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获得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WHO 组织分型、临床分期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对收集的胸腺瘤组织标本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对520个肿瘤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样本的PD-L1表达情况。同时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收集胸腺瘤患者基因突变信息,将结果与我院胸腺瘤患者进行对比,同时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Mann-Whitney检验将基因突变状态、PD-L1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检验探究病理特征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共收集送检我院B型胸腺瘤术后样本共150例,剔除样本质控不合格,共成功检测91例纳入研究进行基因检测,81例完成PD-L1检测。临床病例特征:男性47例,女性44例,中位年龄53.00岁;有吸烟史的患者30例,无吸烟史患者61例;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12例,无肿瘤家族史的患者79例。病理组织分型按1999年WHO标准,B1型16例,B1-B2混合型22例,B1-B3混合型2例,B2型18例,B2-B3混合型14例,B3型19例。临床分期按照2017年第八版TNM分期,I期68例,II期2例,III期10例,IV期11例。B1阳性的患者年龄显著更低(P<0.01),B3阳性的患者分期越晚(P<0.01)。TCGA数据库中总计123例胸腺瘤患者,筛选其中非亚裔患者共计108例含WES检测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0岁,男性56例,女性52例。
我院B型胸腺瘤基因突变主要为TP53(n=8,突变率8.8%)、BRCA1(n=7,突变率7.7%)、PTCH1(n=6,突变率6.6%)且均为散发变异,无热点富集,PTCH1基因突变与肿瘤大小、B3分型和TNM分期相关(P<0.05)。TCGA组患者检出高频突变GTF2I(n=52,突变率48.2%),其次为HRAS(n=9 8.3%)、MUC16(4.6%)。TP53基因突变在我院胸腺瘤和TCGA组中均验证为与较差预后相关(P<0.05)。GTF2I基因的突变在DFS上有显著更优的趋势(P<0.05),但在OS上不显著(P>0.05)。我院胸腺瘤81例患者PD-L1表达量呈阳性(TPS>0)为60例,占比74.1%,PD-L1高表达(TPS≥50)的患者27例,占33.3%。B2亚型以及T分期较高的患者PD-L1的表达量显著更高。PD-L1表达与胸腺瘤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1. 与其他病理类型相比,B1阳性的患者年龄显著较低,B3阳性的患者临床分期较晚。
2. B型胸腺瘤基因突变复杂,无驱动基因及热点富集,较高频基因突变包括TP53、BRCA1、PTCH1,存在TP53基因突变的患者比TP53野生型患者预后差。TCGA数据库中,胸腺瘤中存在高频基因变异GTF2I,存在该突变的患者与野生型相比有更长的DFS。
3. PTCH1基因突变更容易发生在肿瘤较大、TNM分期较晚和B3分型的患者中,推测PTCH1基因突变可能与恶性程度高相关。
4. 74.1%的胸腺瘤患者PD-L1表达阳性,33.3%的胸腺瘤患者的PD-L1呈高表达,B2型及T分期较高的胸腺瘤患者PD-L1的表达水平更高,胸腺瘤的PD-L1表达水平不影响其预后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