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京
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摘要DNA聚合酶ε(POLE)外切酶结构域内的致病性体细胞错义突变定义了子宫内膜癌(EC)新分子分类中超突变肿瘤(“POLE-超突变”)的重要亚型。然而,该分类器的临床实施需要系统地评估POLE突变的致病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检查了碱基变化,肿瘤突变负荷(TMB),DNA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POLE变异频率,以及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82个EC上的六个计算机工具的结果。其中,41例具有5种已知的致病性POLE外切酶结构域突变(EDM)之一,并显示出特征性基因组改变:C>A取代>20%,T>G取代>4%,C>G取代<0.6%,插入<5%,TMB>100mut/Mb。开发了一个评估这些变化的评分系统(POLE得分);根据他们的评分,7/18(39%)其他EDM肿瘤被归类为POL-超突变EC,并且这些肿瘤中存在的六个POLE突变被认为是致病性的。只有1/23(4%)的非EDM肿瘤显示出这些基因组改变,表明外切酶结构域以外的绝大多数突变不是致病性的。MSI-H与POLEEDM的罕见组合使我们研究了这种关联的临床意义。与MSI-H共存的致病性极点EDM肿瘤显示出极点型超突变型EC的基因组改变特征。在对3361个EC的汇总分析中,13个具有DNA不匹配修复缺陷(MMRd)/MSI-H和致病性POLEEDM的5年无复发生存期(RFS)为92.3%,与之前报道的极点-超突变型EC相当。此外,14例非致病性极地放电加工和MMRd/MSI-H病例的5年RFS为76.2%,与MMRd/MSI-H、极点野生型EC相似,提示应将其归类为MMRd,而不是极地超突变EC进行预后。这项工作为具有POLE突变的EC分类提供了指导,促进了在常规临床护理中实施POLE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