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洁 , 章萍 , 李姗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近十几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跻身中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多采用化疗药物及加强支持治疗方案。长春碱类药物在各类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本科普从药物溯源、临床应用、药理药动学、毒理学方面对长春碱类药物展开详细介绍。
长春碱类抗肿瘤药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获得的生物碱,属于细胞有丝分裂期的特异性药物,通过和微管蛋白的β亚单位结合,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也称之为微管蛋白拮抗剂),进而影响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有丝分裂中期停止,进而阻止癌细胞分裂增殖。目前疗效较好、已应用于临床的有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四种。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这些长春碱类药物在药效学、药动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药动学方面,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代谢的初始相和中间相的T1/2基本相似,但终末相T1/2有显著差异。长春新碱的T1/2最长,全身清除慢,导致其最大耐受剂量低于其它几种药物。在药效学方面,长春花碱与长春新碱有交叉拮抗作用,与长春地辛是否呈交叉拮抗尚无定论,但长春地辛对长春花碱或长春新碱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仍有较好疗效。针对不同患者的治疗应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
在毒性方面,长春碱类药物均会导致白细胞不同程度的下降,对骨髓抑制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新碱;另一个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神经毒性,其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花碱。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神经毒性应及时停药,对各类神经病变引起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并使用神经保护类药物(如B族维生素、氨磷汀等)对神经细胞进行保护。如后续还需要长春碱类药物治疗,应酌情减量,或使用神经毒性较低的长春地辛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