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阳春
江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
胸腺肿瘤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胸腺瘤在前纵隔肿瘤中最为常见,胸腺癌相对少见。WHO病理分型,将胸腺肿瘤分为A型、AB型、B型、C型;B型又分为B1、B2、B3型;C型为胸腺癌。由于胸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呈惰性,生长缓慢,可以与人体较长久共存而不产生症状。因此,长期以来,大家错误的认为胸腺瘤是良性肿瘤。事实上,胸腺瘤,即使是A型,也有复发转移。并且,复发转移以胸腔局部种植为特点。胸腺癌,则可以发生血源播散,以及经淋巴途径转移。目前,统一的认识是,胸腺肿瘤均为恶性肿瘤。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胸外科分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胸腺肿瘤指南》指出,30%~50%的胸腺瘤可能伴发重症肌无力[]。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即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极少数术后远期(>6m)新发重症肌无力。 江西省人民医院收集2例术后远期新发重症肌无力,发现胸腺瘤复发。因此,胸腺瘤术后新发重症肌无力,需要警示胸腺瘤的复发。
一.临床资料
例1.女,41岁。2016年9月,体检发现纵隔肿瘤, 在江西某地医院经左胸入路,行“纵膈肿瘤与部分左上肺切除术”。病理诊断:混合性B2/B3型胸腺瘤;分期:Ⅲ(T3N0M0)期。术后辅助放疗(25次)。2018年7月,发现左下肺肿瘤,行左下肺部分切除,病理诊断B2型胸腺瘤。术后化疗6周期,方案为顺铂、表柔比星、环磷酰胺。2019年11月,出现四肢无力、呼吸困难,转入江西省人民医院。新斯的明试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阳性,诊断胸腺瘤术后新发重症肌无力。予以血浆置换、溴吡斯的明、强的松综合性治疗,症状缓解。2022年5月,出现口齿不清、咀嚼与下咽困难、咳嗽无力、呼吸困难,再次入住江西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胸腺瘤切除术后重症肌无力并肌无力危象。血清学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20nmol/L。CT检查,显示纵隔、侧胸壁肿块。由于出现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继而气管切开;辅以血浆置换、丙球蛋白冲击;呼吸机治疗66天,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予以化疗,方案为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卡铂。2周期后,纵膈与侧胸壁肿块消失。目前,病情稳定。
例2.男,26岁。2018年11月,因胸痛就医,胸部CT发现胸腺瘤。无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等肌无力症状。体征无特殊。血清学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阴性。采用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胸腺瘤并胸腺扩大切除,病理诊断混合性B2/B3型胸腺瘤,病理分期II(T2N0M0T)期。手术后经过平稳,每6m复查。2020年12月,出现四肢无力,双上肢上抬困难;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滴度7.8nmol/L;CT发现左心膈角小片状软组织影。予以溴吡斯的明、强的松治疗。肌无力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停强的松,以溴吡斯的明维持治疗。2023年2月,复查胸部CT,发现左心膈角小片状软组织影明显增大,考虑胸腺瘤复发。
二.讨论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胸外科分会纵隔肿瘤委员会2022年《中国胸腺肿瘤诊治指南》发布的数据,我国胸腺肿瘤发病率0.5~1.5/百万,其中30%~50%伴发重症肌无力。近几年,随着胸部CT肺癌筛查的开展,胸腺瘤的发现率显著增加。与肺癌早诊早治所获得的良好效果一样,胸腺瘤的早诊早治,有利于减少重症肌无力以及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对于重症肌无力,杨欢认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组异质性极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的患者,手术获益;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胸腺切除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复发/恶化、术后肌无力危象及术后远期新发重症肌无力。杨欢定义胸腺瘤、胸腺切除术后>6m,为远期。本组2例,胸腺瘤切除术后新发重症肌无力的时间,均已超过6m,系术后远期;病理诊断,均为混合性B2/B3型胸腺瘤,分期II(T2N0M0T)期、Ⅲ(T3N0M0)期;CT显示胸腺瘤复发。提示,胸腺瘤的复发与胸腺瘤的分型、分期有关;新发重症肌无力与复发性胸腺瘤,呈因果关系。因此,所有临床诊断的胸腺瘤,手术前应当进行血清学检测,最重要的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任何胸腺瘤并胸腺切除术后新发重症肌无力,需要警示胸腺瘤复发,以利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