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滢 , 李钦璐 , 邢树刚 , 张恒 , 李春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探讨IgH/C-MYC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患者的发生率及其特生物学特点。
对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CD138磁珠分选的700例MM患者,运用常规FISH套餐检测,包括7组探针,分别为1q21、TP53/CSP17(17p13)、RB1(13q14)、IGH(14q32)、IGH/MAF t(14;16)、IGH/FGFR3 t(4;14)及IGH/CCND1 t(11;14),收集IgH发生重排而伙伴基因非MAF,FGFR3及CCND1三者的患者共计140例,进一步进行IgH/C-MYC探针检/测,并将阳性病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整理分析。
在筛选的140例患者中,共发现C-MYC重排22例,占总患者3.1%(22/700),占IgH重排15.7%(22/140);22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8岁;治疗中转为浆细胞白血病2例,ISS分期Ⅲ期16例,Ⅱ期5例,Ⅰ期1例,M蛋白轻链型3例,伴髓外病变9例(其中4例有胸腹水);FISH结果中同时存在1q21扩增18例(P<0.05, 明显高于非C-MYC重排组),Rb1缺失6例,TP53基因缺失4例;13例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4例为正常核型,其余9例均为高度复杂核型,涉及多条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
在目前MMFISH套餐中,并未包含IgH/C-MYC,而其实际发病率比IgH/MAF, IgH/CCND3高(仅次于IgH易位的伙伴基因FGFR3和CCND1),且易合并1q21扩增,发生髓外病变。国外文献报道C-MYC重排伴1q21扩增患者预后差,临床应高度重视IgH/C-MYC探针的应用,尤其对于存在1q21扩增且IgH重排(伙伴基因非CCND1,FGFR3,MAF)时,更应加大该异常的筛查力度;同时IgH/CMYC也是临床实验新药(C-MYC抑制剂)有效的治疗靶点,准确筛查可能为该类病人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和临床实验选择。随着样本量的扩大,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中国人群中的预后价值及精准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