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 吕发金 , 刘小东 , 蒋铮 , 郁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 整合现有AI和后处理应用,取代部分医护人员的重复性工作,减轻了其工作负担和强度,提高医疗效率和准确率。方法 把我科15套不同的AI图像后处理软件,通过AI互交互,以PACS/RIS系统为核心,构建从原始影像重建到AI图像后处理到报告完成的新工作流程,将传统的阅片模式,形成人机双脑诊断模式。结果 从上线以来我科通过该AI交互共完成13万余例胸部检查的筛查分析,3D可视化临床决策报告1000余例,AI头颈和冠脉的CTA分析5000余例,可实现自动分割、智能去骨、自动重建、自动命名、自动检出、标记病灶,工作流程时间缩短90%以上,每天节约近300分钟,一年能节约近1800小时,节约的时间相当于3.5个医生工作一年,MR检查图像AI优化(IQMR)系统3000余例,技师MR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上升30%左右,检查时间缩短10%,医生报告时间由原来的每份平均20~30分钟,降至3~5分钟,效率提升80%~90%,减少漏诊风险。解决了传统文本报告存在影像学描述不规范、报告用词不统一、影像AI信息无法整合、文字性资料后期无法利用等以及出具报告效率低,患者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取报告等弊端和痛点。从传统的报告医生到审核医生的阅片流程,变为AI筛查-报告医生-审核医生。形成人机双三次诊断、双重保障的诊断流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医院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需求。结论 各个人工智能产品为辅助的工作模式,其管理创新,使医院内部影像科技师、医生的重复性工作量大幅减少,相较于传统工作流程,节省大约70%的时间,实现高效阅片、高效出报告;降低风险、提高效率,让医生做到术前心中有术,为患者选择最佳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弥补经验不足,实现技术经验传承,提升医学影像诊断的精准度、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提高医院业务协作、手术精准度,改善病床周转效率;服务模式创新,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服务模式,提供个体化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医患沟通工具,可以让毫无医学知识的患者和家属能够充分理解手术过程的难度和风险,从而降低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把看一个患者的时间减少一半以上,让医生有时间为更多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