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选民
十堰市太和医院
目的:为克服常规DSA影像中血管重叠的问题,各为学者采用旋转DSA来作为补充,本研究旨在探讨旋转DS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及各项技术参数。方法:本组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55.8±8.5岁,全部39例行常规DSA,其中21例行旋转DSA。全部39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猪尾巴导管插至主动脉弓行DSA检查,观察头颈部各大分支的概况,再分别行选择颈总、颈内、颈外及椎动脉常规正侧位DSA,对疑有血管疾病而未清楚显示的21例患者行旋转DSA。技术参数:注射速率上升时间0.2s,注射速率3.5~4.5ml/s,造影剂总量12~15ml,压力140~180psi,曝光延迟0.8~1.2s。X线管旋转弧度45°~200°,旋转速度55°~60°/s,旋转时间1s~3.5s,采像帧率为1.5°~3°/F,图像矩阵1024×10241。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检出病变血管34例,其中颅内动脉瘤17例,动脉狭窄9例,动静脉畸形4例,颈动脉海绵窦2例和脑膜瘤2例。常规DSA能清楚显示血管及病变的18例,采用旋转DSA的21例。一次旋转能清楚显示病变血管团的18例,因病变血管团形态复杂而进行二次旋转DSA的 2例,因患者不自主移动旋转DSA失败1例,再次行旋转DSA后获得成功。39例中常规DSA排除血管病变2例,旋转DSA排除因血管重叠或扭曲而疑诊为动脉瘤的3例,旋转DSA能避开血管的重叠,清晰显示出相关血管的来源和走向,尤其是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毗邻关系及其血液动力学信息,明显优于常规DSA。结论:旋转DSA早头颅部血管成像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一次造影即可获得多方位、多角度的动态减影图像,可提供介入治疗的精确路径。2:可以对头颅部血管性疾病的各项指标作精确的测量,从而选择合适导管、支架及栓塞材料。3:因旋转DSA成像时间较长,造影剂为持续灌注,造影剂注射速率可比常规DSA小,减少了动脉瘤破裂及斑块脱落等风险。4:常规DSA除正、侧位以外,还要加摄多个斜位来分辨,而旋转DSA一次成像即可达到要求,造影剂用量及X线剂量明显减少。常规DSA是诊断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必要检查方法,旋转DSA能够清楚显示头颈病变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对头颈部血管性基本的诊断、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