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涛
山西省人民医院
比较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并探讨显微镜下手术显微操作技巧。
系统性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1年6月共计89例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病例资料。参照资料,按照肿瘤大小及对重要神经血管的压迫包绕情况等,对89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临床分型。小型(18例):直径<2cm,未累及视神经及颅底血管; 中型(32例):2cm<直径<4cm,推挤视神经及颅底血管;大型(35例):4cm<直径<6cm, 推挤包绕视神经等颅神经及颅底血管;巨大型(4例):直径>6cm,包绕视神经等颅神经及颅底血管。使用显微镜切除77例,分别采用额外侧入路、经额下、眉弓锁孔、额下联合纵裂等入路。2017年至今,随着神经内镜技术进一步提高,严格适应症基础上,经鼻蝶手术切除12例。
术后视力改善64例(64/81,79.01%),12例视力未见改善(12/81,14.81%),3例视力较术前下降(3/81,3.70%)。术后复查, 肿瘤达Simpson Ⅰ~Ⅱ切除 76例, Simpson Ⅲ 13 例。神经内镜组切除率与显微镜组无明显区别。但神经内镜组病例多为小型、中型肿瘤,对于明显包绕视神经等颅神经和颅底血管的大型、特大型肿瘤,均采用显微镜手术切除,术中对神经及相关血管的保护,娴熟的显微技术操作尤为重要。对于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及嗅觉缺失仍多见于内镜手术。
鞍结节脑膜瘤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复杂,适当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术中良好的显微操作技术均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随着神经内镜技术快速发展,经鼻蝶可作为常用手术入路。但对于包绕周围神经及血管的鞍结节脑膜瘤,显微镜手术更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提高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