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1,2 , 刘珺珺1,2
1. 上海市儿童医院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观察性研究儿童麻醉苏醒期脑电频谱相关参数的变化及脑电频谱轨迹的变化。
招募自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择期在全麻下行非头颈部外科手术的患儿。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将SedLine儿科传感器贴在患儿的前额部。所有患儿进行静脉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根据手术需要可复合区域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后停用所有麻醉药物,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将患儿连同SedLine一同送入苏醒室继续监测。收集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等临床资料。收集脑电频谱数据,包括停用麻醉药前频谱边缘频率(spectral edge frequency,SEF)值、自主呼吸恢复后SEF值以及苏醒期脑电频谱轨迹图。使用SPSS21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3名患儿进行汇总分析,其中男性18名,女性5名,所有患儿平均年龄为7.0±3.7岁,平均体重为31.01±18.64kg,平均手术时间为40(23,80)min,自主呼吸恢复平均时间为4.0±1.5 min,苏醒室停留平均时间为39.2±16.3 min。所有患儿停用麻醉药物前平均SEF值为15.5±3.2Hz,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后平均SEF值为20.7±2.6Hz。所有患儿停用麻醉药物后,脑电频谱中δ和α振荡的功率降低,而β振荡的功率增加。13名(13/23,56.6%)患儿麻醉苏醒期脑电频谱轨迹表现为从δ为主的慢波麻醉(delta dominant slow-wave anesthesia ,ddSWA)经过α为主的慢波麻醉(adSWA)最终变为非慢波麻醉(NSWA)的状态再苏醒,5名(5/23,21.7%)患儿麻醉苏醒期脑电频谱轨迹表现为由ddSWA经过adSWA后唤醒。5名(5/23,21.7%)儿童由ddSWA直接变为NSWA后苏醒,其中2名患儿出现苏醒期躁动,2名患儿苏醒后诉手术区域疼痛明显。
儿童麻醉苏醒期脑电频谱的变化可以反应苏醒期患儿大脑电活动的变化,儿童自主呼吸恢复阶段脑电频谱轨迹表现为δ和α振荡的功率降低,β振荡的功率增加,多数儿童转运至苏醒室后继续安睡,脑电频谱轨迹则表现为经过adSWA状态再苏醒,而少数直接由ddSWA转变为NSWA后苏醒的患儿有躁动和主诉疼痛的表现。脑电频谱特征变化与麻醉苏醒后结局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