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智 , 史怀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总结经桡动脉/远端桡动脉入路中常用的双导管同轴技术,并分享我们在同轴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经验。
双导管同轴技术,通常指内导管为125cm Simmons-2导管,外导管为比内导管大1F的100cm或105cm的导引导管/远端通路导管(DA)/中间导引导管/中间导管,以Simmons内导管完成血管超选,随后外导管在内导管的支撑下向远端跟进,完成经桡动脉通路建立。以本中心临床病例为例,介绍同轴技术的多种应用场景,与国内神经介入医师交流分享实战经验。
(一)5套4同轴技术
5套4同轴技术指内导管为4F 125cm Simmons-2导管(本中心采用Cordis 4F 125cm多功能导管手工蒸汽塑形),外导管为5F 100cm导引导管(本中心为Cordis ENVOY MPD)。在本中心经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需要完成血管内成像(OCT)检查时,需要借助该同轴技术的帮助,因为OCT的红外探头无法通过5F Simmons-2造影诊断导管或单弯导管(虽然数据上理论可行,但实际无法通过),此时需要外径不变、而更大内腔的导管容纳OCT探头通过。
(二)6套5同轴技术
6套5同轴技术临床最常应用。费用最低、也是我们前期常用的方案为6F 100cm ENVOY MPD导引导管+5F 125cm Simmons-2造影管。应用的场景为:(1)经右桡左椎起始支架,左侧椎动脉起点较低、与左侧锁骨下动脉呈极小锐角的病例(不适合从左桡完成的),我们会尝试这种“双导管同轴越弓技术”,其核心在于需要借助3米V-18支撑导丝的帮助,V-18导丝需要进入左侧锁骨下动脉相当远的距离,完成近似“架桥”的通路建设。但我们的2例失败病例均出现在3型弓的患者中,因为左锁骨下动脉起点明显高于头臂干起点,二者不在一个平面,导致V-18无法实现稳定支撑,造成股动脉通路转移。(2)经右桡双侧大脑中动脉支架/床突上段支架,在R-DAS技术出现前,我们最常应用该组合完成前循环颅内段支架手术。但是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严重问题,即由于导引导管只能到达岩段、无法继续上高,导致导引导管受到心脏射血主动脉弓搏动影响,无法保持导管稳定,导引导管在治疗过程中持续搏动,带动整套微导管微导丝系统摆动。因此受R-DAS技术启发,后期我们不再应用普通导引导管,也是与各位国内介入专家分享我们这一个经验。
6套5同轴技术的升级方案,即以方亦斌教授提出的R-DAS为代表,即6F 105cm远端通路导引导管(通桥为主)+5F 125cm Simmons-2造影管。由于远端通路导引导管(DA)头端8cm柔软段,使其可以通过颈内动脉岩段到达海绵窦段完成稳定支撑,避免了心脏射血主动脉弓的搏动影响。R-DAS技术面对血管路径较好的病例,可以无需V-18导丝的支撑。本中心还应用过6F 105cm中间导管+5F 125cm Simmons-2造影管,该方案必须用V-18导丝的支撑,因此只能走一套微导管微导丝系统,我们最常用于支架置入。加奇厂家还提出了TRUST技术,即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5F 125cm Simmons-2造影管,与R-DAS技术的不同在于,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头端16cm柔软段,在面对路径迂曲的病例(如颈总至颈内全长迂曲),可能比DA更具优势。
经桡动脉入路的通路建设中,国内还是以双导管同轴技术为主,技术难度并不高,但尚未见其大范围应用,因此我们分享本中心的临床经验给各位专家,希望能对在座各位后续的临床实践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