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舟
深圳市康宁医院
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一场心灵与身体的冒险,在这场冒险中,“创伤”如同暗礁,悄无声息地塑造着孩子们的未来。“创伤”源自希腊语“truma”,意指伤害,不仅涉及身体的伤痕,更深刻地触及心灵的痛楚。童年创伤会给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刚刚落下帷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童年创伤知多少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童年创伤(Childhood Trauma, CT)指由具有抚养、监管责任的人实施的足以对儿童健康、生存、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行为,包括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以及剥夺基本需求。此外,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出生至18岁所遭受到的实际或潜在影响健康发展的负性事件,如家庭功能障碍、目睹家庭暴力、亲人离世或父母离异等。童年期不可预测性,即生活环境频繁变化且缺乏稳定性的状态,也是童年创伤的一个重要维度,它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安全感和对世界的认知。
童年创伤给心身的双重影响
童年创伤的阴影深深烙印于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生理结构中。作为人体的指挥中心,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在创伤中遭受重创。边缘系统中的岛叶受损,使得他们难以感受到身体的存在,产生解离感;杏仁核变得异常敏感,持续的恐惧与戒备状态让平静成为奢望,难以放松和获得安全感;海马体的损伤则导致记忆支离破碎,过往的创伤如同散落的拼图,难以完整拼凑;额叶功能的抑制,让他们在冲动面前失去控制,逻辑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受限。同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工作也受到影响,情绪与逻辑、记忆与想象之间的桥梁变得脆弱,自我认同感模糊不清。
童年创伤的影响不仅烙印于大脑,更盘旋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层面。认知上,创伤像一场风暴,摧毁了内心的宁静。原有的安全感、掌控感、信任感、自我价值感和人际联结被连根拔起,认知模式被扭曲,世界似乎不再可靠,周围人变得不可信,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与价值。情绪上,日常安全信念保护下的愉悦,开心,甜蜜,温暖,期待,平静感,被害怕、焦虑、恐惧,孤独、悲伤、愤怒、无助感取而代之。情绪的波动犹如过山车,正向情感被阴霾遮蔽,代而取之的是持续的消极情绪和情感麻木。行为上,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应对策略,有的如惊弓之鸟,回避特定人或环境,孤立自己,有的用药物、酒精麻痹自己,或是过度亢奋、怒发冲冠,咄咄逼人,有的变得懒散、退化,沉浸消沉中。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睡眠与饮食习惯紊乱,他们仿佛陷入了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
应对童年创伤:人体的自然防御体系
面对创伤,儿童青少年并不孤单,我们的身体拥有一套精密警报系统——自主神经系统。Stephen Porges教授的多迷走神经理论揭示了这一机制的奥秘。据进化程度自主神经系统从低到高分为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社会神经系统。当危机来临时,社会神经系统最先被激活,人首先选择社会交流策略进行应对,如通过倾诉表达情绪,获得安全感,寻求慰藉和帮助,通过倾听表达安抚。目的是为了寻求社会资源,以最小代价化解危机。如果社会参与反应化解危机失败,人就会转向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采取“战斗或逃跑”的应对策略,通过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肾上腺激活来调节个体。如果个体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就会选择“战斗”姿态,集中全部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如果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仍未解决危机,人就会转向最初的被动防御反应系统,以副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为主,出现昏厥、僵住、停止活动等原始应对反应,通过抑制新陈代谢来应对威胁。在应对完压力和危机后,应激水平会逐步下降,出现明显的疲劳、衰弱体验,之后,再逐步进入到自我修复和常态恢复的过程。
修复与重建: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
创伤后的恢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儿童青少年和社会共同努力。首要任务是恢复安全稳定感,允许儿童逐渐放松并重新建立身体与心灵的连接。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或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等专业手段,帮助儿童青少年重新解读过去的创伤,重塑对生活的信心和掌控感。社会支持网络同样重要,亲友的陪伴、理解与鼓励是治愈创伤的温暖阳光。
综上所述,童年创伤不仅是一道深重的个人伤痕,更是社会亟需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了解童年创伤的影响,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及时且专业的心理干预,对于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在爱与安全中绽放,每一次疗愈都是对未来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