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
“躯体化障碍”听起来有点陌生和神秘?但实际上是那种让病人和医生都头疼的病症,就是“说来说去哪都不舒服,但又查不出大问题”,发作时全身各处都会出现不适,类似头疼、头晕、胸闷、心悸,严重时真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仿似身体出了大问题,其实却是为了表达内心的压力和焦虑而精心编排的“身体演出”。症状确实存在,患者是真心痛苦,但并非由真实疾病引发,而是由心理状态所致。这就是为什么反复去医院检查,而医生却告诉你“没什么大问题”的原因。
简单来说,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常常将心理问题转化为躯体症状,包括疼痛、麻木、心悸、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并非由器质性疾病所引起,而是由患者心理状态导致。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躯体化障碍的困扰。
当现实生活中充满压力和焦虑,而又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来排解时,躯体化障碍就会来“凑热闹”,通过身体各种不适,提醒你要关注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如何判定躯体化障碍?想要在综合医院确诊躯体化障碍并非易事,它很善于伪装,会让人深信自己得了大病。有时通过仔细的检查,结果都正常,但不经意的诱因就会导致症状的再次出现,病人往往还会一如既往的反复检查,就怕漏诊,即便医生们说问题不大,病人还是会犹豫不决:“是不是检查不够全呢?是不是得了疑难杂症没有检查出来呢?都说没问题但我是真痛苦啊!谁又能理解呢?”今天,就通过身边小丁的故事,向大家揭示一下躯体化障碍的神秘面纱。
小丁,一个勤奋的公务员,家庭幸福,孩子刚刚开始呀呀学语,平日里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新冠疫情后一场普通感冒,他就开始觉得胸闷、心悸,难以入睡,脾气更是变得急躁,还容易发火,时常做噩梦,对生活中一切都失去兴趣,担心自己心脏出了问题?来到医院完成一系列的检查,结果却让他感到困惑和不安,检查都正常,但症状发作却越来越频繁,,一月内三次光临急诊,成了急诊的常客。
像小丁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面对手里拿着一堆检查报告,脸上却写满焦虑和不安的病人,可以经过心理量表的炼化来揭掉躯体化障碍伪装,使其露出真身!就像小丁一样,经过躯体化症状量表(SSS)评估,评估结果为重度躯体化障碍。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身心都承受了巨大压力,这些压力被他的身体转化为了各种不适,从而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失眠等症状,让他误以为自己得了重病。一旦确诊,也不用太过担心,虽让人感到特别不适,但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就可以逐渐摆脱其困扰。
治疗躯体化障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心理干预作为治疗躯体化障碍的重要手段,应用心理量表的评估掌握实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通过身体放松、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调节不良情绪及应对压力。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躯体化障碍的方法之一,但药物治疗不能替代心理治疗。另外还需要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怀。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摄入,积极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
那日常生活中如何远离躯体化障碍的困扰呢——预防为先
1. 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压力,当你感到焦虑或压力时,可以尝试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来缓解;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摄入,积极参加运动和社会活动;
3. 积极寻求帮助:当感到自己无法应对压力时,不要害羞或害怕,可以向心理医生或亲友寻求支持和帮助。
对于老年人,按理说退休在家,每天看看电视、逛逛超市,没有了职场的压力,可以安享晚年!可以避免躯体化障碍侵袭,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老年人因为缺乏家人及社会支持再加上慢性疾病困扰,往往是躯体化障碍高发人群。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加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多参加社区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
躯体化障碍虽然会带来诸多困扰和不适,但好在不是器质性疾病,它是可以治愈的,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的治疗和关怀,就可以拨开生活阴霾,重新开启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