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鑫1 , 张桂青2
1. 石河子大学
2.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战争、地震、丧亲、被强暴、凶杀、极端地质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常常成为应激源,使得人们产生应激反应,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冲击力。严重者可能会控制不住地回想创伤经历、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注意力集中困难,极力克制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情,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即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应激源更为常见的是长期、慢性的人为创伤,如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或精神虐待等。这些创伤经历具有隐匿性,但长期的创伤带给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重新定义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本质,并引入了一种相关但独特的概念—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
CPTSD是一种在暴露于一个或一系列具有极端威胁性或恐怖性质的事件后可能出现的障碍,最常见的是难以或不可能逃脱的长时间或重复性事件(例如酷刑、奴隶、种族灭绝运动、长期家庭暴力、反复的童年性虐待或身体虐待)。其核心症状包括PTSD的三个核心症状:①以生动的侵入性记忆、闪回或噩梦的形式重新体验创伤事件或当前事件。重新体验可能通过一种或多种感官方式发生,通常伴随着强烈或压倒性情绪,特别是恐惧或恐怖,以及强烈的身体感觉;②回避对该事件的想法和记忆,或回避让人联想到该事件的活动、情景或人物;③持续感觉到当前威胁的加剧,例如表现为过度警觉或对意外噪音等刺激的惊吓反应增强。此外,CPTSD的特点是严重和持久的:①情感调节问题;②认为自己被削弱、挫败或无价值感,并伴有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羞耻感、内疚感或失败感;③难以维持关系和感觉与他人亲近的困难。这些症状在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严重损害。
在面向全国的一般性样本中,CPTSD的发生率为0.5%-1%;在临床样本中,CPTSD的发生率为2.6%-53.1%。导致CPTSD发生的风险因素主要有童年经历的创伤事件、人口统计学因素、自我认知、依恋状态、情绪调节等。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中,易患CPTSD的群体包括失业者、未婚者、独居者、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常用国际创伤问卷(International trauma questionnaire, ITQ)、国际创伤访谈(International trauma interview ,ITI)、创伤症状量表(Symptoms of trauma scale,SOTS)是可用于CPTSD的临床评估工具。
在药物治疗方面,国际抑郁和焦虑评价小组在PTSD治疗建议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能够有效满足治疗目的,如减轻症状,改善功能和对应激的抵抗力,治疗抑郁和焦虑。 随着患者数量增多,临床需要更为合适的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针对PTSD患者的心理治疗方式有应激免疫训练(Stress immune training,SIT)、系统脱敏治疗、延长暴露和视觉暴露治疗、认知加工治疗和眼动脱敏在加工治疗。在CPTSD的干预中,除需要应用PTSD干预方法帮助个体缓解症状外,还需要帮助其重建自主感与控制感、学习情绪调节等技能,以及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模式等。有研究表明,基于数字化的干预方式对于CPTSD的症状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概念提出时间较短,临床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为CPTSD的治疗提供更为有力和有效的证据。
对于CPTSD的出现引发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者们的关注,当前对其症状标准、测量工具及机制的探究与更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并需要结合我国文化背景,针对性提出更具有本土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