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佳琳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与常规扫描技术在头颈CTA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方法:前瞻性纳入 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行头颈CTA 检查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选择常规模式扫描,B组选择双能量模式扫描,A组管电压为120kV,B组管电压为90/sn150kV。两组均采用碘浓度为300mgl/ml的对比剂,A组对比剂总量为40 mL,B 组对比剂总量:体质量<65 kg 的选择 20 mL,体质量≥65 kg的选择25 mL,然后再推注40 mL的生理盐水。在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右侧颈内动脉中段、基底动脉中段和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水平测量并计算相应血管和肌肉的平均CT值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等。采用两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间客观评价指标,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
结果:A组患者的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右侧颈内动脉中段、基底动脉中段和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的平均CT值、CNR值、SNR值、SD值与B组均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为(8.26±1.35)mGy,明显高于B组的(5.01±0.46)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明显差异。
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应用于头颈CTA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与常规扫描模式相比,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讨论:脑卒中作为一种可以早预防早控制的疾病,若能早期及时发现头颈部血管病变,则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与生存率。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头颈CTA已得到广泛运用。但头颈CTA不仅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扫描,还需要运用较大剂量的对比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低对比剂剂量与低辐射剂量的CTA扫描技术显得较为重要。双源CT(DSCT)的双能量扫描模式,利用两种不同能级的X射线束同时获取数据,从而改善图像质量,尤其是在血管成像方面,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缩短扫描所用的时间,减少对比剂的用量,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双能量扫描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显示,选择常规模式进行扫描和双能量扫描模式的两组患者在头颈CTA图像中的平均CT值、SNR、CNR、SD值及图像主观评分等均无明显差异,而双能量扫描组的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均低于常规组,说明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可以在有效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