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南京市第一医院 江苏省 南京市
目的:探讨俯卧跟骨轴位摄影在跟骨内固定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已成为三甲医院常规开展的骨科手术之一。跟骨骨折术后需通过跟骨侧位及轴位X光检查来评估跟骨术后形态以及金属内固定器的位置是否正确来判断手术后疗效,然而有部分术后病人因各种原因导致踝关节跖屈受限,不能配合完成常规跟骨轴位的拍摄,勉强摄片后观察部位显示较差,不能用于诊断。为了能够完成对这部分病人跟骨轴位的X线检查,较好的显示跟骨形态以及金属内固定器位置,这将需要对常规跟骨轴位的摄影体位及操作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获得最佳的跟骨轴位图像来满足临床的需求。
方法:对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行跟骨内固定术后的12例病人进行改良跟骨轴位X线摄影,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8-74岁。本组病例均为采用传统跟骨轴位摄影失败的患者,测量跟骨内固定术后侧的踝关节跖屈角度在120。-145。之间。
改良体位设计及摄影方法:受检者俯卧于移动式摄影床上,身体长轴与摄影床长轴平行,患侧术后下肢伸直,在胫腓骨上端背侧垫一沙袋以固定,足趾用力踩踏于立位平板中上部。测得踝关节跖屈角度在120。-145。之间,X线球管向足侧倾斜,入射倾斜角度根据足底与平板间的夹角来进行调整,入射中心线为:跟骨后关节面的最高点与跟骨前突最高点的连线。摄片条件为70KV,10MAS,摄影距离为90-100CM.最终对获得的改良跟骨轴位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本组12例病人均在放射科立位平板数字化X光机房进行检查,采用俯卧跟骨轴位摄影进行操作,摄片过程中病人无不适感,操作成功率100%。12例病例所获得跟骨轴位图像为:优:9 例,占75% 良: 2例,占16.67% 差:1例,占8.33%
结论:对传统跟骨轴位摄影失败的患者,首先测量术后踝关节跖屈角的最大度数,然后根据踝关节跖屈角选择X线入射角度进行改良俯卧位检查,从而获得跟骨轴位形态的显示以及金属内固定器位置的X光图像,为临床判断术后疗效提供准确的依据。通过对本组病人采用改良跟骨轴位投照的方法,其跟骨及金属内固定器的图像显示优良率达91.67%,我们认为改良跟骨轴位摄影,对部分跟骨内固定术后不能进行常规跟骨轴位摄片的病人切实可行,可获得满意的图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