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禹
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 重庆市
目的:直接法下肢CTV虽显示效果优于间接法,但直接法下肢CTV因为扫描范围大、造影剂血流路径长、血管粗细不等、血管迂曲等因素,从而普遍存在腘静脉以上近心端血管内造影剂层流、血管造影显示缺失、效果不佳等情况。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可以说下肢CTV是CT血管检查的痛点。本文旨在探索先注射15ml对比剂原液,再接着注射低浓度对比剂混合液(碘含量320,造影剂盐水配比1:15),通过这种改变造影剂配比与注射的方式,结合改变扫描方向、改良压脉带使用从而来改善腘静脉以上近心端血管造影剂层流、血管显示缺失、效果不佳的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下肢CTV病人40例,排除血管不佳无法足背进针,无法用直接法行下肢CTV检查的病人,把40例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A、B两组均采用GE Revolution ACE 64排CT检查,采用相同条件扫描条件扫描,螺距0.984:1,转速0.5,层厚层间距0.625,100Kv,AtuomA噪声指数22.1;A、B组均在踝部扎压脉带以减少浅静脉显影,均在大腿根部扎压脉带并在扫描前5秒松开压脉带,让造影剂在近心端堆积减少层流;A、B两组均在注射造影剂后60s开始扫描,扫描流速均为1.5ml/s。A组使用碘克沙醇320造影剂,配比为1:6的混合液,从足侧向头侧顺静脉血流方向扫描,B组使用碘克沙醇320造影剂,先注射15ml造影剂原液,再紧接着注射配比为1:15的造影剂混合液.从头侧向足侧逆静脉血流方向扫描。
评价方法:把扫描图像传至PACS,由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分。选取小腿中段各静脉、腘静脉、股静脉中段、髂总静脉以及髂总静脉汇合处共5层横断图像进行分别评分。评分标准参照相关文献: 1 级,血管显示非常清晰,边缘清晰光滑,无分层及边流现象,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病变及穿支静脉,评分 3 分;2 级,血管显示较清晰,无分层及边流现象,显示大部分血管内病变及穿支静脉,小部分未见显示,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评分 2 分;3 级,血管显示不佳,出现分层或边流现象,不能显示血管内病变,图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评分 1 分;统计方法: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²检验。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采用t检验。两名医师判断一致性分析采用 Kappa 检验,Kappa 值 > 0.75 为高度一致;Kappa 值为 0.40~0.75 为中度一致; Kappa 值 < 0.40 为一致性欠佳。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采用先注射15ml造影剂原液,再紧接着注射配比为1:15的造影剂混合液.从头侧向足侧逆静脉血流方向扫描的B组在扫描时出现腘静脉以上近心端血管内造影剂层流、血管造影显示缺失、效果不佳的情况显著减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名医师判断一致性Kappa 值 > 0.75 ,一致性高。
结论讨论:大腿根部压脉带的使用使得腘静脉以上的造影剂堆积并且采用先注射原液使得堆积的浓度得到提高。从头侧向足侧逆静脉血流方向扫描使得腘静脉以上近心端造影剂还没来得被大血管稀释冲淡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层流的可能。比较两种对比剂使用方案,对比剂用量相当,不会对病人造成更大的过敏风险。在15ml原液后注射1:15的对比剂混合液,因对比剂浓度较低更利于腘静脉以下远心端的细小血管显示,避免因对比剂浓度过高而产生硬化伪影。综上所述,15ml造影剂原液,再紧接着注射配比为1:15的造影剂混合液.从头侧向足侧逆静脉血流方向扫描的方式值得探索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