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海 , 夏传江 , 曹晖 , 刘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重庆市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血管斑块的组成、位置大小对于病变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双能量CT具有多种的后处理图像。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这些不同的后处理图像对斑块显示的差异性。
二、方法
2.1 基本资料 随机收集2024.2-2024.8期间,确诊有头颈部血管斑块的病人资料20例,病人基本情况如表一。
2.2 扫描参数
设备为西门子第三代双源CT(SOMATOM Force),双能量模式扫描病人头颈部血管,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到颅顶。管电压分别为球管A(sn150kv)和球管B(100kv),层厚为0.6mm,层间距0.4mm,CARE Dose 4D 自动曝光控制。对比剂为优维显(370mgI/ml),速率5-6.5 ml/s,流量50-85ml,卷积核为Bv40,重建算法为 ADMRIE 3 。
2.3 图像后处理
采集的数据都导入syngo vi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非线性融合图像、双能量血管、虚拟平扫和单能量(40Kev)影像重建,以非线性融合图像为标准(融合系数0.6),比较血管斑块最狭窄横截面上四种影像上血管腔面积、钙化斑块面积、血管腔最长/最短直径和血管腔狭窄率。
三 、结果
非线性融合图像、虚拟平扫、双能量血管重建影像、虚拟单能量(40Kev)四种后处理图像中,在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最长/最短直径和狭窄率的结果如表2。
1. 非线性融合图像、虚拟平扫、双能量血管重建影像、虚拟单能量(40Kev)图像中血管腔面积、最长直径和最短直径三项测量数据未发现差异性(P>0.05)。
2. 四组图像钙化斑块的测量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以非线性融合图像为标准,组内两两比较,虚拟平扫的钙化斑面积偏小(P<0.05),虚拟单能量(40Kev)的面积偏大(P<0.05);双能量血管图像与非线性融合图像的测量结果相近(P>0.05)。
3. 血管狭窄率存在差异性(P<0.05)。以非线性融合图像为标准,虚拟单能量(40Kev)的血管狭窄率最大(P<0.05);虚拟平扫的血管狭窄率最小(P<0.05);非线性融合图像和双能量血管影像狭窄率无差异(P>0.05)。
4. 结果一致性分析
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四组影像的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四种重建图像的ICC值为0.72-0.88 ,95%置信区间为0.895-0.956,证明四组测量数据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四、结论
头颈部血管多发性小斑块,是影像中常见的问题,如何准确地对这些小血管斑块进行评估,是临床需要高效率解决的问题,但既往报道尚不多见。
双能量CT具有物质能量分离显示的优势,在显示血管斑块上更具优势。技师可以根据病变和临床需求,在后处理工作站选择不同的重建方式,其重建影像更具特点,还能高效准确地完成斑块测量,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丰富精准的影像数据,提高了诊疗效率,满足临床需求。
非线性融合影像:高能级(150kv)和低能级(100kv)图像按信号值0.4/0.6 的比例混合,融合了高低能级图像的优势,是目前最常用的双能量CT重建图像,各方面均衡,本文中选择作为测量的标准图像;虚拟平扫:在不增加辐射的情况下获得了头颈部的模拟平扫图像,丰富了影像资料。但去碘后处理会过度去处钙化斑块,改变斑块的面积,低估了斑块大小;双能量血管:工作站对双能量影像数据重建出血管图像,完整匹配血管分析测量功能,提升了工作效率,与非线性融合图像的测量结果接近;虚拟单能量(40Kev): 提高血管衰减值(HU值),增加组织的信噪比和对比度,提升了影像细节,但对于血管和钙化斑块有放大效应,测量结果偏大。
本文局限在于单中心小数据量研究,没有其它检查手段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