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杰 , 汤紫瑄 , 黄霜
江阴市人民医院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者外周血MDSCs水平,探讨MDSCs在脓毒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24年4月到2024年5月期间收治的 24 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脓毒组,同时期10例普通炎症病人作为普通组,以及2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根据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转归,分为好转组与未愈组;根据样本追踪治疗时间,分为入院当日组、入院三日组、入院七日组。收集检测者的临床资料,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MDSCs,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细胞因子十二项。
结果:炎症组、脓毒症组的外周血MDSC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组,且脓毒症组比炎症组增高更显著(P<0.05);经治疗后,脓毒症好转组外周血MDSCs中PMN-MDSC比例显著低于未愈组(P<0.05);在脓毒症患者组中,总MDSC比例与CTL/Abs呈负相关(r值为-0.379,P<0.05)M-MDSC与T/Abs、CTL/Abs、CD8+CD4+/Abs、NK/Abs 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0、-0.536、-0.467、-0.413,P<0.05),其中与CTL相关性最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入院三日、入院七日组的外周血MDSCs相关指标比例较入院当日组呈显著下降(P<0.05)。结果:脓毒症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升高,其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同时, MDSCs与细胞因子、淋巴细胞绝对值具有相关性。
讨论:本研究发现,与健康组相比MDSC在脓毒症中的显著性升高,MDSCs扩增可能是由于脓毒症的早期阶段就通过中性粒细胞上调PD-L1/PD-1诱导T细胞增殖下降,本研究认为外周血MDSCs比例可作为诊断脓毒症的一个潜在辅助指标。预后方面,此前就有学者认为,早期MDSCs比例高的脓毒症患预后较差,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好转组的PMN-MDSC显著低于未愈组,说明PMN-MDSC 的扩增超过了脓毒症中其他 MDSCs 亚群的扩增,抑制PMN-MDSC的数量在提高脓毒症好转率中的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研究目前已在抗癌中进行,考虑到宿主对癌症和脓毒症的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似之处,PMN-MDSC上存在的关键免疫抑制因子可能也会为脓毒症免疫治疗提供潜在靶点。同时,本研究中MDSCs比例与脓毒症患者的免疫调节具有相关性。尽管MDSCs在脓毒症早期通过可增强先天免疫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但脓毒症后期IL-10升高并通过激活特定细胞信号通路促进MDSC的扩增,而MDSCs会通过抑制iNOS、ROS和IFN-γ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最终,MDSCs会协同IL-10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此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基本相同。本研究建议,脓毒症患者入院初期就将外周血MDSCs比例、淋巴细胞分群计数及细胞因子联合检测,不仅可以为病程进展判断提供理论依据,亦可帮助医生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最后,研究发现MDSCs比例与病情进程密切相关,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利奈唑胶米诺环素等抗感染药物治疗后,能检测到第七日的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均下降,并且好转;但更多的病人出现感染难以控制,对脏器功能持续衰竭的情况而不能继续追踪,因此仍需动态检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以便辅助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