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烧伤专场
第一场主持人为李毅教授、陈炯教授、张家平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张建祥教授针对炎性疾病防治药物存在的问题,分享了其团队开发的炎症微环境响应性药物材料与诊疗系统,包括基于鲁米诺键合材料的MPO/ROS响应性自发荧光纳米探针、炎症微环境响应性纳米释药系统靶向治疗炎性疾病、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功能化环糊精纳米粒用于急慢性炎症相关疾病的防治。四川大学夏和生教授从3D打印材料面临的挑战出发,介绍了含动态键的聚氨酯、硅橡胶以及自修复水性聚氨酯石墨烯乳液DLW等生物医用柔性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术,以及相关的成果转化情况。温州医科大学肖健教授通过阐明aFGF对皮肤创面功能修复机理、FGF21的降糖分子机制及创面修复机制,研发了磁性纳米颗粒、微针贴片序贯递送等系列缓释生长因子生物材料治疗创面。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通过分析放射性烧伤的致伤因素、机体辐射反应过程、电离辐射对创面愈合的影响、皮肤放射损伤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介绍了皮肤放射损伤诊断、分级、防治措施和临床指南等进展。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邓君教授根据慢性创面微环境的特点,通过研制具有广谱、高效清除活性氧的超小Cu5.4O纳米酶,ROS清除协同促炎因子的吸附,利用产生和释放VEGF/乳酸工程菌活化的多功能水凝胶,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胶水等多种生物材料来调控微环境,实现促进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的目标。点评专家姜笃银教授指出,五位教授带来了非常好的前沿性研究,并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和前景展望。
第二场主持人为宋国栋教授、郑德义教授、卢长虹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官浩教授从传统预制部位无条件、预制后皮肤厚和受区无血管吻接等方面的问题,分享了串联血管预制皮瓣二次扩张后的残耳再造技术。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魏在荣教授通过简述穿支血管分级、分类和穿支皮瓣命名、分类的关系,分析了穿支皮瓣命名方法对实际皮瓣切取的影响。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吕大伦教授通过详细分析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的内源性再生、结构性重塑、非瘢痕康复等三方面的转归优势,展示了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与薄层自体皮一步法移植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病例。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贺伟峰教授详细介绍了真皮组织的γδ4细胞和表皮组织的DETC细胞在促进创面愈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早期炎症和再上皮化中的相关机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八〇医院李晓东教授,通过植皮区和供皮区采用不同的肿胀液、增加肿胀液的用量、采用蠕动泵电动注水等方式改良肿胀浸润技术,并应用于烧伤手术病例。
第三场主持人为陶克教授、沈运彪教授、刘淑华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陈旭教授介绍了DRGs在中国的建立历程、实施意义,分享了烧伤专业在DRGs分组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做出的积极对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四〇医院陈亮教授,从理想创面覆盖物应当具有的性能出发,分享了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深度烧伤切削痂、瘢痕切除、存在骨/肌腱外露等各种复杂创面的应用案例,分析了其作为真皮替代物的重要意义。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于洵洲教授,围绕烧伤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需求,利用生物纳米材料技术制备出安全有效的功能化石墨烯纳米抗菌材料,分析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分解产生烷自由基发挥的杀菌作用。
会场报道通讯员:李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