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QP2021 对话董亚琳:治疗药物监测助力抗菌药物个体化治疗
关于ISQP 2021
2021年,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的伊始之年,又恰逢国内定量药理学在新药开发方面继往开来,又在学科交叉中不断突破之时,第八届ISQP 将以“创新无止境:新十年的展望与挑战”为大会主题,邀请各大学术机构,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在今年11月5-6日于北京就目前定量药理学在各个方向的应用热点、学科突破以及未来的挑战与对策等关键问题,进行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以期切实推动我国乃至亚洲的定量药理学学科发展和提高我国新药开发效率。
采访嘉宾:
董亚琳,博士,教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学科带头人,科技部主任。主要从事医院临床药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担任中华医学会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药事管理与药学创新分会委员;陕西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及8部核心期刊编委。获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研究奖。主持国科金3项,指导国科金11项;发表科研论文290余篇,SCI收录110余篇;获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
作者:
新刚,博士,副主任药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友谊医院西药剂科副主任。学术任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外聘专家、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专委会青委常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青委等。期刊任职包括《中国药房》编委、《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和《中南药学》青年编委,Biomaterials、Clin Pharmacokinet、Phytomedicine、Seizure、Epilepsy Res、Bio Rep、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Plos One、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Eur J Drug
Meta Pharmacokinet、Eur J Pharm Sci、Int J Clin Pharm等杂志审稿人。研究方向为遗传药理学、定量药理学、临床流行病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十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40余篇,总IF>100。
以下为ISQP组委会对董亚琳教授的采访
李新刚: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李新刚,非常荣幸有机会采访我国著名的药学专家董亚琳教授。董主任您好,您在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及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卫健委对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视,2020年6月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工作,请问您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在哪些方面?
董亚琳:
你好,从临床药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两个重点:一是要进行耐药和抗菌药物消耗量的监测,对这上述数据一定要认真分析,再结合本地区细菌药敏的特点,调整临床用药的结构。二是要进行教育、培训和督导,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其中药师必须提供相应的药学专业技术服务。
对于难点,我认为有三个:一是我们当前的信息化水平不一,使得药师对抗菌药物的点评工作难度加大,例如重点的抗菌药物的转档管理;二是药师的数量不足且临床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能提供的药学专业技术服务也是有限的;三是我们对感控、细菌耐药监测、药品使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有限的。
李新刚:
谢谢董主任,药师在抗菌药物的管控方面还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众所周知,游离药物浓度的监测对于疗效的预测更为直接,在抗菌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除了替考拉宁,您还建议哪些抗菌药物进行游离药物浓度的监测?
董亚琳:
游离药物浓度的监测主要受制于测定方法,并非所有实验室都能开展游离药物浓度监测工作。我认为有必要对重症、或特殊患者、或使用蛋白结合率高的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开展游离药物浓度的监测工作。
李新刚:
目前而言,医院药学部门的实验室有些还不能满足对游离药物浓度测定的要求,但是对于重症的、特殊患者使用的、或蛋白结合率高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还是建议进行游离药物浓度的监测。那么对于替考拉宁,您认为还有哪些难点或者需要攻关的临床或科学问题呢?
董亚琳:
我认为有三个方向可以深入开展研究:一是抗菌药物游离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和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的专家联合起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二是对替考拉宁游离药物浓度的治疗窗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大家公认的替考拉宁治疗窗,这使得我们为临床推荐精准的用药方案带来一些困难;三是可以对替考拉宁在特殊患者中的给药方案优化进行深入研究,当前的报道较少,还有很多的未知信息。
李新刚:
分会主题9:模型引导的临床精准用药:最新进展与2030展望
分会时间:12月5日下午 分会场3(定量药理学研究与学科交叉分会场)
分会主席:焦正 教授、金玉燕 博士
焦正 教授
博士,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药剂科主任,GCP机构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应用定量药理原理和方法进行精准给药和新药研发主持国自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主编工具教材《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学术任职包括: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临床应用学组组长;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委员兼任神经精神学组副组长;上海市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毒理学会(IATDMCT)会员;国际定量药理学会(ISOP)会员、美国临床药理学会(ACCP)会员。同时担任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药学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等杂志编委,国家药监局审评专家。主持研发“个体化用药辅助决策系统—SmartDose”为华法林和万古霉素个体化用药提供技术支持。
金玉燕 博士
金玉燕是罗氏上海创新中心的药物科学部中国负责人.药物科学部集中于临床药理学,药物代谢,毒理学,生物分析和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以支持从早期到晚期的药物研究和开发。金玉燕于2013年1月加入罗氏上海,至今已支持多项早期和晚期免疫,抗感染,肿瘤,神经领域的项目开发。在加入罗氏之前,她在辉瑞美国工作并担任临床药理学项目负责人。她拥有中国药科大学生物药剂学学士,药剂学硕士,以及匹兹堡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学博士学位。她还在美国FDA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关键路径研究。
ISQP重要时间:
分会信息:
2021年9月30日 优惠注册截止日期
2021年12月5日-6日 大会正式议程(含现场注册)
2021年12月7日 东亚论坛(线上会议)
2021年12月25日-12月4日 会前和会后培训班
大会网站: https://isqp2021.scicon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