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QP2021 对话焦正: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为推动临床个体化治疗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关于ISQP 2021
2021年,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的伊始之年,又恰逢国内定量药理学在新药开发方面继往开来,又在学科交叉中不断突破之时,第八届ISQP 将以“创新无止境:新十年的展望与挑战”为大会主题,邀请各大学术机构,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在今年11月5-6日于北京就目前定量药理学在各个方向的应用热点、学科突破以及未来的挑战与对策等关键问题,进行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以期切实推动我国乃至亚洲的定量药理学学科发展和提高我国新药开发效率。
采访嘉宾:
焦正,博士,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药剂科主任,GCP机构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应用定量药理原理和方法进行精准给药和新药研发主持国自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主编工具教材《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学术任职包括: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临床应用学组组长;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委员兼任神经精神学组副组长;上海市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毒理学会(IATDMCT)会员;国际定量药理学会(ISOP)会员、美国临床药理学会(ACCP)会员。同时担任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药学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等杂志编委,国家药监局审评专家。主持研发“个体化用药辅助决策系统—SmartDose”为华法林和万古霉素个体化用药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
尚德为,北京大学药剂学博士,主任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学党支部副书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定量药理学、药物代谢组学以及新药I期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学术任职包括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临床应用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源性精神疾病学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常务委员同时兼任神经精神学组秘书;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GCP检查专家。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编委兼青年编委副主编。
以下为ISQP组委会对焦正教授的采访
尚德为: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药学部的尚德为,今天我非常荣幸能采访到我们业内从事定量药理学临床研究著名专家学焦正教授。焦正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药剂科主任,国家药监局审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临床应用学组组长,近年为国内培养大批的定量药理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国的定量药理学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焦正教授,您好!今年您组织起草的《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中国专家共识》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焦正:
定量药理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Lewis Sheiner和Roger Jelliffee利用临床常规采集的数据,开展指导个体化用药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定量药理学理论在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个世纪末至今,国际制药行业应用模型和仿真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大大缩短新药的研发周期,节省研发经费,逐步形成了“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MIDD)模式。
反观应用建模和仿真在个体化用药、精准用药方面的发展却相对缓慢。2016年5月,英国曼彻斯特医疗峰会上正式提出了“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一词,用于描述基于“建模与模拟”的研究分析方法在精准用药中的应用。2018年12月韩国釜山举行的亚洲研讨会和2019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的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该技术的应用。今年,美国临床药理与治疗学会的官方杂志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CPT) 杂志出版了Model-Informed Precision Dosing (MIPD) 专刊,Annul Review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ology等知名学术期刊,刊出了MIPD的系统综述和实践应用类文章。现今,MIPD在抗感染、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物、儿科用药等多个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在我国,定量药理的起步也始于TDM和个体化给药。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活跃、有激情的临床药师,应用定量药理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尤其在抗感染领域、精神和神经药物治疗领域。同时,卢炜教授、郑青山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我们课题组等单位编制了基于定量药理的临床辅助决策计算工具。
2017年2月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临床应用学组,致力于搭建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中国的 MIPD,本学组邀请了定量药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一线工作者等撰写、讨论和形成了此共识,尤其强调了模型和模拟在精准用药中的应用及个体化用药指导作用。
囿于本领域的飞速发展和现今认识的局限性,共识存在错漏之处不可避免,也请各位专家学者多提宝贵建议。
尚德为:
感谢焦正教授为定量药理学学科在临床个体化治疗实施做出的贡献,我们也期待《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中国专家共识》能早日发布,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请问焦教授如何看待定量药理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比如北京、上海及周边区域学科发展快,学术氛围浓厚,其他省份则体现出明显地区差异。您每年均开设定量药理学建模与仿真技术推广培训班,为国内培养定量药理学青年学者,您对现状的思考和见解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焦正:
定量药理学的发展水平与制药工业、医疗卫生水平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国内外均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包括各类技术指导文件的颁布,中国的定量药理迎来了春天,我国制药工业步入到从“仿制到创新”的转型,因此大力普及和传播定量药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以缩短各地域之间的差距尤为必要,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学位教育:尽快在高等院校中开设定量药理学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编写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等,将学科纳入药学和医学等学位教育的体系;
2、在职教育: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推广培训班;满足不同层级和学术背景学员的需求,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进行行业的资质认证;
3、科普宣传:应用多媒体,包括网络视频、动画和文字等,对一般医药专业人员、广大群众作科普宣传,获得更多关注和参与人群,吸引有志者加入本领域。
尚德为:
谢谢焦正教授对定量药理学学科平衡发展给予的建设性意见。请您对定量药理学在临床个体化治疗中的发展方向做下展望?
焦正:
随着样本采集和分析技术的革新,如床旁检测、可穿戴设备、家庭采样设备、生物传感器、以及先进的建模分析方法的发展和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易于使用、计算准确可靠、涵盖多种药物的个体化用药的临床决策系统和设备问世,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随着数字医疗、大健康时代的到来,数学建模和仿真技术不仅将融入医疗机构的日常诊疗过程,而且将会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尚德为: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期待您ISQP大会报告“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我们ISQP大会见。
分会主题9:模型引导的临床精准用药:最新进展与2030展望
分会时间:12月5日下午 分会场3(定量药理学研究与学科交叉分会场)
分会主席:焦正 教授、金玉燕 博士
焦正 教授
博士,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药剂科主任,GCP机构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应用定量药理原理和方法进行精准给药和新药研发主持国自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主编工具教材《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学术任职包括: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临床应用学组组长;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委员兼任神经精神学组副组长;上海市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毒理学会(IATDMCT)会员;国际定量药理学会(ISOP)会员、美国临床药理学会(ACCP)会员。同时担任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药学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等杂志编委,国家药监局审评专家。主持研发“个体化用药辅助决策系统—SmartDose”为华法林和万古霉素个体化用药提供技术支持。
金玉燕 博士
金玉燕是罗氏上海创新中心的药物科学部中国负责人.药物科学部集中于临床药理学,药物代谢,毒理学,生物分析和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以支持从早期到晚期的药物研究和开发。金玉燕于2013年1月加入罗氏上海,至今已支持多项早期和晚期免疫,抗感染,肿瘤,神经领域的项目开发。在加入罗氏之前,她在辉瑞美国工作并担任临床药理学项目负责人。她拥有中国药科大学生物药剂学学士,药剂学硕士,以及匹兹堡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学博士学位。她还在美国FDA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关键路径研究。
分会信息:
ISQP重要时间:
2021年9月30日 优惠注册截止日期
2021年12月5日-6日 大会正式议程(含现场注册)
2021年12月7日 东亚论坛(线上会议)
2021年12月25日-12月4日 会前和会后培训班
大会网站: https://isqp2021.scicon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