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将在2024年9月17日—22日于北京召开,这将是是中国优秀创新技术、学术成果向世界同行展示的重要机遇,无疑将推动这个新兴交叉学科在中国的跨越性发展,为经典骨科范式的创伤救治、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开辟新篇章,开创中国“肢体重建外科”与西方并行的新格局,以至改变中国矫形外科历史进程与世界影响。由于“肢体重建” 其临床实践、理论框架、医疗模式与广泛的手术适应症,是跨越传统学科界限合作的产物,有必要召开一次线下会议,厘清国际肢体重建历史渊源、基本概念、中国特色,鼓励吸引一批创新学术项目汇报、选拔,作为第六届世界大会整体推进的一部分。
2023年10月14日—15日,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的第三次筹备会议暨中国学者创新学术项目遴选会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2个省、直辖市的160多位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领域的专家共襄盛举,充分展示了我国肢体重建领域的繁荣与创新。
图 1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多功能厅会场
开幕仪式上,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的曾现伟副院长致欢迎词,并对医院基本概况做了介绍。秦泗河教授分享从医五十年临床经验中的理念与创新进展,为年轻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发与指导。
图 2 秦泗河教授发言
在中国学者外固定肢体重建创新技术项目遴选会上,参会专家们介绍了自己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学者在Ilizarov技术领域的研究和贡献,会议还广泛涵盖了肢体延长、糖尿病足创面修复、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科疑难病等等几十个选题。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明年的世界肢体重建大会推选出优秀的学术成果。
图 3 前排专家左始: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仉建国、秦泗河、天津医院肢体重建外科主任舒衡生
本次会议举行了《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关于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的专刊发布会。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孙维女士介绍了专刊内容。秦泗河教授发表寄语,期望年轻学者展示更丰富的肢体重建理念和实践经验。
图 4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杂志编辑部
副主任孙维女士作专刊介绍
图 5 《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六部丛书封面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六部丛书首发仪式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总编辑冯智勇对丛书做介绍,总主编秦泗河教授也分享了丛书的申报和编著情况。该丛书共507万字,配30个小时的视频和1万多幅图片,涵盖了创伤、脊柱、关节、小儿、肿瘤、显微、手外科、矫形器等多个骨科相关专业,以实际案例呈现了近300种病例,并首次发布了许多手术方法和长期随访结果。最后,秦泗河教授向各主编和副主编赠送丛书,并合影留念。
图 6 《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六部丛书
主编、副主编合影
图 7 秦泗河为积水潭医院陈山林教授赠送丛书
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第三次筹备会议,大会主席秦泗河教授讲述世界大会在中国举办的历史逻辑,与会专家积极提问、讨论,为大会的组织、国际传播、境外投稿等内容提出建议,为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提供了宝贵意见。
图表 8 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
中国组委会委员合影
图 9 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宣传图
闭幕式上,秦泗河教授作总结发言,强调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将为中国学者和医生提供一个全球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他鼓励中国学者积极参与本次世界大会,踊跃投稿,并将最新的肢体重建研究成果展示给世界。期待着更多人的加入,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