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血压监测学术会议
2017年4月22日的上海春光明媚,第三届中国血压监测学术会议如期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高血压研究所主办,分为“血压监测现状、规范与共识”、“自动血压传输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血压监测的相关临床研究”、“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的临床应用”五大专题板块进行学术交流讨论。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并主持开幕式,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吴兆苏教授为大会致辞。
王继光教授在第一个专题中指出:随着中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压力增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持续上升。近几年,中国陆续出台相关指南,为控制高血压提供了规范,随着主治医生治疗理念逐步转变,长效药物的应用以及联合治疗日益普及,中国高血压防治事业在过去的20年间取得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中国高血压人群知晓率与控制率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个“世界高血压日”始于2005年,2006年起确定每年的5月17日为世界高血压日。2016年The Lancet杂志专门成立高血压委员会,并发表高血压“战斗檄文”,制定高血压终身防治方案。该方案中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远离心血管疾病,呼吁所有人都能够参加高血压防治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印度农村,全球都在积极响应The Lancet的号召。此项行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准确测量血压,于是“五月血压测量月”应运而生,这将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行动。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中国参加此活动的规模庞大(超过250万18岁以上成年人)。
王继光教授介绍,中国“五月血压测量月”行动计划在2017~2018年期间,在全国选取100个县市区,每个特定区域设置10个血压测量点,总计1000个血压测量点;采用传统上臂式袖带血压计,每个测量点监测2500个人的血压,最终完成250万人的血压测量目标。此项目最终目的是改善中国高血压管理现状,提高中国大众对血压的重视程度,同时直接提高测量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希望通过此次行动,提高参与项目地区高血压防治专业能力。
于中国而言,参加此次行动并不只为得到血压测量数据。更重要的是,对那些血压监测偏高者后续支持工作,包括“万人动态血压达标计划”以及“中国前瞻性PA登记研究”等项目。这一系列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达到70%以上、治疗率达到99%、治疗达标率达到70%以上以及高血压控制率达到50%。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要达成该目标任重道远。
在大会专题一“血压监测现状、规范与共识”中,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金秀教授以“影响中心动脉压:心率还是药物本身”为题进行演讲。他分享了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心动脉压作为预测临床事件的强指标,能有效评价降压药物疗效,指导临床决策。而影响中心动脉压的因素主要是心率下降,当心率下降到70 bpm以下会显著影响中心动脉压。
大连医科大学姜一农教授演讲题目为“以靶器官保护为指导的高血压治疗”,姜教授指出:高血压与动脉血管损伤互为因果,而内皮是高血压发生后最早影响、且最重要的靶器官,内皮功能损伤是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子。因此保护血管可以逆转高血压进程,在降压治疗中考虑对靶器官的保护,可以更有效降压和改善预后。
接下来在“诊室外血压与血压管理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广东省人民医院陈鲁原教授分析了诊室血压测量中存在的弊端,从而阐述了需提高诊室外血压测量在临床中的地位。
在“自动血压传输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专题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社区防治中心主任朱鼎良教授分享了上海莘庄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回顾首钢和开滦集团的传统三级高血压管理模式以及其局限性,并提出联合大型企业建立高血压管理服务模式。这两个血压管理模式都强调了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的重要性。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李燕教授汇报了瑞金医院诊室自助血压测量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专题中,李燕教授分享了动态血压远程监测与社区联动模式。她表示该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实现高血压分级诊疗。厦门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卫华教授介绍了厦门“三师共管”的紧密医联体模式,通过远程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使健康管理师、社区医师与三级专科医师紧密联系,合理分配。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教授介绍了深圳市实行的院管院办社区模式,远程动态血压监测作为先进可行的适宜技术在社区的精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