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简体中文 English

分会场1-主题一:郑青山

ISQP 2021 | 对话郑青山教授:模型引导新药研发的若干本质问题与对策


关于ISQP 2021
        2021年,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的伊始之年,又恰逢国内定量药理学在新药开发方面继往开来,又在学科交叉中不断突破之时,第八届ISQP 将以“创新无止境:新十年的展望与挑战”为大会主题,邀请各大学术机构,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在今年11月5-6日于北京就目前定量药理学在各个方向的应用热点、学科突破以及未来的挑战与对策等关键问题,进行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以期切实推动我国乃至亚洲的定量药理学学科发展和提高我国新药开发效率。        


采访嘉宾:

        郑青山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第九届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药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副主编,7种核心学术刊物编委。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所发表的研究成果被5个国际医学组织和国家写入疾病治疗学指南。


采访人:

        冯胜,冯胜博士现任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非肿瘤临床药理总监,支持恒瑞医药非肿瘤药物的临床开发。主导和支持多种类型的临床药理学研究,包括首次人体研究,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食物影响研究,物料平衡研究及特殊人群研究。冯胜博士也有群体药代模型,暴露-效应模型和基于生理的药代模型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加入恒瑞之前,冯胜在罗氏研发中心上海临床药理部门工作, 冯胜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获得临床药理学博士学位。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得药学学士学位。




以下为冯胜博士代表ISQP组委会对郑青山教授的访谈

组委会:

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郑青山教授。郑教授,您好!作为我国定量药理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以及本次ISQP大会的名誉主席,可以分享一下您为这次大会准备的演讲题目吗?

郑青山教授:

本次会议上,我想用一个较为宽泛的题目,谈谈“模型引导新药研发的若干本质问题与对策”。因为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新药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研究,见证了我国新药研发的曲折和演变历程,同时,也亲历了国内定量药理学发展的进程。不知何故,近年我对定量药理学产生了一种情怀,常常思考:如此强大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工具,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和应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新药研发和科学研究?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定量药理学的科学本质是什么?与常规的生物统计学方法有何区别?如何规范严谨地应用?也不知道届时能否讲得清楚。

 

组委会:

近年来,MIDD在药物开发中的巨大作用也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请问您对于MIDD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郑青山教授: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行业外充分认识到MIDD作用的人并不多见,要广泛宣传,建议大家去读读王亚宁博士发表在CPT(2019)上的文章 “Model-Informed Drug Development: Current US Regulatory Practice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写此文时,他还是美国FDA定量药理学审评室的主任,也是国际最权威的定量药理学家。他从FDA的视角来撰写,并解读发展趋势,更具权威性。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MIDD将试验探索转变成预测验证,省时省钱,尽早上市。这里提到了亚宁博士,想到他离开了FDA,一时心里五味杂陈。对于他个人,新岗位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值得祝福;但另一方面,从定量药理学的学科推进,不免令人惋惜,仅就CQT替代TQT试验这一项贡献,足以提升定量药理学价值,也足以使他载入定量药理学发展的史册。


组委会:

您刚才提到了美国FDA的文章以及王亚宁博士的贡献等MIDD在国际上的发展,那么您认为MIDD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和挑战是什么?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

郑青山教授:

近两年,我国的MIDD取得巨大进步,新药研发已完全离不开建模与模拟,其发展速度完全超出想像。一方面是FDA的成功实践,以及解决剂量选择等复杂问题的重大价值,对国内产生了巨大推动;另一方面是CDE推出的两大指南,即《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和《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毫无疑问,我国CDE的相关专家一直紧盯国际前沿,紧跟新药研发的新模式,颇具战略眼光,值得称赞。

目前国内MIDD的最大挑战是:第一,没有认识到,用血药浓度(又称暴露)替代剂量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的重大意义,导致血药采样过少,甚至不采样。第二,没有认识到,暴露-效应(或PK/PD)关系是判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核心循证医学证据,而机制的PK/PD模型可揭示药效的本质规律。第三,没有认识到,创新药临床前动物数据、离体数据、机制数据、临床数据、同类药文献数据,可以通过模型整合、转换和桥接,从而形成支持创新药上市的证据链。我这次将在会议报告中有所阐述,希望引起重视。第四,定量药理学人才奇缺,需要尽快改观。

既然让我对未来的进行预测,不妨大胆一些。从美国FDA的MIDD成功实践来看,或者往后10年吧,(1)定量药理学极有可能成为FDA的一个新的Office(定量药理学部);(2)MIDD的国际指南将会颁布,术语与表达将趋于统一;(3)我国有可能用“一个多剂量充分良好设计关键性试验 + 两种分析方法(生物统计学与定量药理学)”模式,提供多数药物上市的实质性证据(substantial evidence),因为与FDA的两个III期试验基本等价,而且更经济,效率更高;(4)从事定量药理学研究的人员大幅增加,从长远看工作可能要细分,如建模人员偏重算法,模拟人员偏于设计与应用;(5)群体法和机制法的整合,并作为建模的主流方法。另外替代NONMEM软件的算法工具将问世,并基于超级计算机运算。


组委会:

期望您的预测能尽快实现,这对我们定量药理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那对MIDD这一领域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吗?

郑青山教授:

目前来看,MIDD一定能成功,这是它本身价值所决定的。问题是发展多快,这取决于学术界、研发企业和CDE的共同努力。鉴于MIDD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国情,建议:

第一,CDE应发挥更大作用,成立一个独立的审评部。由于定量药理学与大多数审评员的专业相关,诸如临床、临床药理、基础药理、毒理、药剂等,因此CDE应像当年学习生物统计学一样,掌握必要的定量药理学方法和知识。重复一下前面的内容,建议我国采用“一个多剂量充分良好设计关键性试验 + 两种分析方法(生物统计学与定量药理学)”提供多数药物上市的实质性证据。

第二,应像美国FDA一样,将定量药理学作为国家新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技部应将定量药理学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第三,美国NIH专门就定量药理学发展颁布了政策白皮书,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应如此,将定量药理学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设为专项,支持相关的基础研究。


组委会:

现在很多年轻的学者和学生对定量药理学非常有兴趣,请问您对于定量药理学人才的培养方面,您有何建议?

郑青山教授:

如果将人才培养作为定量药理学最大的事,也不过分。由于缺口太大,只能多途径并行。

第一,学术界应举办更多的培训班,这类培训应正规且有针对性,焦正教授带了一个好头,已坚持了十多年,很不容易。建议细划,分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当前以初级班为主。另外,也请年青的朋友们注意,定量药理学不只是掌握了NONMEM软件的使用,只有理解了其本质原理,并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才是根本,这又回到了我这次会议的讲题初衷。

第二,网络培训应成为主流。我们这里的郑晗博士作了尝试,他做了2次免费讲座,通过“医药佳音”公众号发布,结果超观看,并伴随着大量提问,还持续很长时间,说明这是现场培训所不能企及的,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现场培训。

第三,有条件的大学应招收定量药理学研究生,这类学生在国内供不应求,博士生更抢手,我们这里有的博士生在入学第二年就被“预订”了。但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研究生定量药理学课程,效果反而不理想。例如,我们大学面向博士生开课,有60多人选修,人数还是挺多的,学生们热情也很高涨,也有强烈的应用愿望,但每人的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同,使得这帮人“学了也就学了”,没有给企业和社会输送定量药理学人才,感觉是个浪费。


组委会:

非常感谢郑青山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您对关于MIDD的经验、期望,人才培养等的分享一定会对定量药理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帮助。我们也非常期待您在今年ISQP上的精彩报告。


分会信息:

大会报告主题:模型引导新药研发的若干本质问题与对策(The critical issues and solu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IDD)

分会主题1:模型引导的新药开发与应用:挑战与案例分享

分会时间:11月5日上午 分会场1(新药开发分会场)

分会主席:赵子微 博士 郭峰 博士

赵子微 博士

现任诺华心血管、肾脏、代谢疾病(CRM)药品中国开发部负责人,执行总监。

赵子微博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药学院。毕业后于1999至2009年受聘于罗氏制药美国总部,在临床前DMPK部门负责多个项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并主管药物相互作用及反应性代谢产物实验室。2009年回国,加入强生公司任临床前药代动力学主任,负责亚太区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事务。2013年加入诺华,曾担任临床药理/药代动力学执行总监及中国/日本负责人,目前任诺华CRM药品中国开发部负责人。她直接参与了三十多个新药的研发,涵盖肿瘤、心血管、病毒、免疫、代谢病等疾病领域,并在Zelboraf和Tabrecta的早期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IFPMA成员参与了ICH M9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ased Biowaivers)及ICH M12(Drug Interaction Studies)的制定工作。


郭峰 博士

嘉和生物执行董事兼集团首席执行官、嘉和生物药业董事、玉溪嘉和执行董事

郭峰博士于2020年4月加入嘉和生物,负责集团的整体管理、业务及策略。

郭峰博士在生物制药行业、新药研发及管理领域拥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策略制定、临床开发及注册申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加入嘉和生物前,郭峰博士曾任默克全球研发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辉瑞(武汉)研发中心总经理、轩竹(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位。

期间,他带领团队参与全球的临床试验,开展肿瘤药物、包括免疫肿瘤药物的临床开发及注册。结合中国与全球资源,郭峰博士带领团队针对中国、亚洲乃至全球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积极进行药物研发,加速将创新药物引入中国及欧美市场。

郭峰博士还兼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临床药理及治疗学会国际部委员、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外部专家等职。

郭峰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临床药理学博士学位。


ISQP重要时间:

        2021年9月30日                优惠注册截止日期
        2021年12月5日-6日         大会正式议程(含现场注册)
        2021年12月7日                东亚论坛(线上会议)
        2021年12月25日-12月4日   会前和会后培训班
大会网站: https://isqp2021.scicon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