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QP 2021 | 对话魏敏吉:PK/PD研究加速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艾诺韦林(ACC007)的上市获批
关于ISQP 2021
2021年,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的伊始之年,又恰逢国内定量药理学在新药开发方面继往开来,又在学科交叉中不断突破之时,第八届ISQP 将以“创新无止境:新十年的展望与挑战”为大会主题,邀请各大学术机构,以及国内外制药企业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在今年11月5-6日于北京就目前定量药理学在各个方向的应用热点、学科突破以及未来的挑战与对策等关键问题,进行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以期切实推动我国乃至亚洲的定量药理学学科发展和提高我国新药开发效率。
采访嘉宾:
魏敏吉,药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从事药代动力学研究20余年,为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临床研究评价与质量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委员。目前的研究方向为药物早期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PK/PD建模与仿真、基于模型的剂量优化、符合法规的生物样品分析等, 其PK/PD研究结果支持了抗HIV新药-艾诺韦林(ACC007)的II期临床研究豁免。
采访者:
梁浩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助理研究员。2013年至201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获得整合生命科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0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进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专注于药物早期发现和系统生物学研究。2020年7月加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首次人体试验预测及中国肾损人群代谢酶/转运体功能研究。
以下为ISQP组委会对魏敏吉博士的访谈
组委会: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的邀请到本次ISQP的大会讲者魏敏吉教授接受采访。魏教授是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药代动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新药审评药代专家,其研究方向有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抗生素药理,药物分析、药理学、新药开发和评价研究。他的研究团队利用PK/PD研究方法帮助抗艾滋病新药艾诺韦林(ACC007)获得了II期临床试验豁免。该药物在短短的三年内就完成了I期到III期临床试验,并于今年6月份获批上市,其临床开发速度创造了业界新的标杆。艾诺韦林的上市改善了传统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问题,满足了我国艾滋病患者治疗的临床需求。
组委会:
魏老师您好,新冠疫情已引起了公众和科学界对传染性疾病的持续关注。您觉得传染性疾病药物研发近年来有哪些重大突破?目前面临的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魏敏吉教授:
近年来传染性疾病药物研发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比如丙肝药物治疗,从无药可治到基本可治愈。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投入到了以治愈为目标的乙肝药物研发中,希望在此方面获得突破。中国是一个肝病大国,如果有突破性疗法的乙肝药物被研发成功,对中国患者而言,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当前我国抗传染病药物研发,同其他药物一样,所面临的瓶颈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临床、非临床评价或化合物合成和筛选等单方面的研究不足,是各方面的差距影响了中国新药开发的整体速度和质量。比如说,早期分子设计方面的研究如果能足够深入,化合物与靶标的结合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得到清晰阐释,就能设计出亲和力更强,药效更好的分子;除了药效方面,安全性也要纳入分子设计的考虑范畴,尽量避免出现脱靶效应,造成不良反应和药物研发失败。早期分子设计如果能做的好,就能显著降低非临床评价和临床研究阶段的时间和成本。目前国内新药开发各阶段的协同和交流做的还不够好,比如临床医生、临床研究者的发现和经验,不能快速地传递给药物设计专家,使得研发的药物缺乏有针对性地设计、临床价值不高。此外,目前也缺乏足够多的模型在非临床阶段或临床早期阶段去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果这些方面能有所提高,定会有效提高中国新药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组委会:
艾诺韦林是利用定量药理学方法加速新药研发的精彩案例。您认为艾诺韦林的加速审批上市,对于其他的抗病毒药物有何借鉴意义?
魏敏吉教授:
艾诺韦林这个药物的主要立项依据是在疗效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实际上,每个药物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需要根据这个药物的立项依据以及实际的研发进展来确定。药物豁免II期是少数情况,需要有详实的数据支撑。我们在艾诺韦林这个药物的研发过程中有两点体会。第一,在临床开发的各个阶段,各个部门要高效的合作,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尽快的把各项研究推进下去,尽快完成临床实验。第二,在药物研发的合适阶段引入定量药理学,也会对加速临床试验有所贡献。
组委会:
对HIV感染者的治疗,国际首推鸡尾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包括最少3个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合用,且至少来自两种类别。很多抗传染病药物会以药物组合的形式给药,您认为定量药理学对于设计和优化药物组合的研究有何加速和促进效果?
魏敏吉教授:
PK/PD模型在研究组合用药的方面上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两个药物合用,在体外实验中多数只能用固定配比去做,但是进入体内之后,由于两个药物的ADME差异,就不能保持固定配比了,而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用体外的模型去直接反应体内的情况。但是使用PK/PD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在抗传染病领域已经发展了多个PK/PD模型,虽然在新药研发方面的成功案例还不多,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使用模型解决复方设计和用药问题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组委会:
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带给我们很多思考。面对如新冠病毒肺炎这样的突发性传染病,定量药理学在应急响应性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角度可以有怎样的应用?
魏敏吉教授:
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传染病,在爆发初期大家都没有应对经验。迫于紧迫形势,可以使用定量药理学的技术提前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以及潜在的疗效,然后通过小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和优化前述预测的结果,再结合生理药代的方法,分析群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从而及早地确定给药方案。这些研究手段对于加快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是非常重要的,定量药理在这种形势下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组委会:
定量药理学技术已经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您认为未来定量药理学在传染性疾病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将有怎样的变化,会面临哪些重大挑战,我们应该作何准备去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魏敏吉教授:
近期Lena E.
Friberg在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Clin
Pharmacol Ther. 2021; 109(4): 856-866.),对于抗感染药物从非临床到临床的转化进行了汇总,推荐有兴趣的研究者阅读一下。目前,抗菌药常用的PK/PD指数模型并没有考虑到细菌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定量药理学可以根据模型数据反应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依据动态变化下降的幅度设计给药方案。如果这些模型应用得当,可以大大加快抗感染药物的开发进程。另外,如果能根据药物的体外模型、动物模型结果,建立PK/PD模型并预测在人体的效果,经过少量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后,就可以在临床开发早期准确评估药物的开发前景,支持药物临床开发的决策选择,节省资源并加快新药研发的步伐。
组委会:
面临创新药研发数量的增加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您认为目前临床药理学与定量药理学人才教育有何不足,应该如何应对?
魏敏吉教授:
中国创新药研发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很多企业都在进行创新药物研发,每年也有多个创新药获得了批准,新技术也不断涌现。新药研发需要多学科协作,临床药理和定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这些学科对人才需求很大,但要求也很高。这是因为创新药物往往针对全新靶点,研究者过去的背景和知识难以提供支撑。这就要求临床药理学与定量药理学研究者既要有非常宽的知识面,对某个领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即“又博又专”,还要有对新领域的快速学习能力,以及基于现有知识的外推能力。从培养的过程来说,在本科生教育阶段主要需要注重对基本知识面的学习,在博士生阶段需要在少数领域深入研究下去,并继续做好知识面拓宽和技能储备,在进入真正的药物研发工作之后,需要结合所承担的工作,继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扩展自己的“业务面”和外推能力,最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药理学与定量药理学人才。
组委会:
大会报告信息:
大会报告:PK/PD研究加速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艾诺韦林(ACC007)的上市获批
(PK/PD studies accelerate the marketing approval of
ACC007, a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分会主题:分会主题5(传染性疾病新药与疫苗临床开发:临床药理学与定量药理学的应用与挑战)
报告地点:分会场2(定量药理学研究与学科交叉分会场)
黄 钦 博士
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原国家药审中心(CDE)生物统计审评部负责人。自1995年起在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国家疾控中心和国家药审中心从事药物临床研发和审评监管工作25年。曾负责预防性疫苗、肿瘤、消化、精 神、神经和抗生素等领域的化学/生物制品药的临床审评,具有极其丰富的审评经验,是资深高级审评员和主审报告人。2011-2016年负责组建CDE生物统计学审评部并主持工作,建立了统计学审评技术框架和专业要点。主持制定了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临床审评和统计审评等多个重要法规文件。也是国家药审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的创建者和主要设计人。黄博士是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学组(CDMC)的创始人和首任组长、曾任国际药物协会(DIA)的中国顾问委员会(ACC)成员以及DIA 中国定量科学(QSF)论坛的发起人和首届轮值主席。也曾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宋海峰 博士
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新药审评中心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候任执委会主席、抗COVID-19新药特别审评委员会委员等。长期致力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与开发,参与制订多项国家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行业规范。
ISQP重要时间:
2021年9月30日 优惠注册截止日期
2021年12月5日-6日 大会正式议程(含现场注册)
2021年12月7日 东亚论坛(线上会议)
2021年12月25日-12月4日 会前和会后培训班
大会网站: https://isqp2021.scicon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