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中医药大学支持,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承办的“2017中医传承•北京论坛”在京胜利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杨荣臣副司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王国辰秘书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罗增刚副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书记,北京中医药学会赵静会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徐明波副主席等出席会议。
会议首先由赵静会长致开幕词,中医传承论坛从2015年开始,已经打造成中医药品牌学术活动,在推动中医药学术交流、文化传承、成果展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次论坛设置“国医之道、学术源流、传承室站、道地药材”四个部分,为与会者带来全方位中医药传承发展交流盛宴。
徐明波副主席代表市科协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勇于担当,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造活力,瞄准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努力在中医药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学会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为加快中医药双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国辰秘书长对北京中医药学会在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事业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肯定。中医药学术组织应当充分发挥业内专家的资源优势,发扬中医药薪火相传的师承传统,搭建好学科发展与骨干成长的平台,引导医、教、研人员从国家发展、行业需求、现实基础和学科优势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各自的专长,提升综合素养和岗位胜任力。切切实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屠志涛局长表示,中医药发展面临不平衡、传承不充分、名医资源匮乏、中医思维缺乏的问题。中医药传承不应仅限于“出几本书、带几个徒弟”,也不能满足于单个工作室发展,要牢固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为目标,推动“传承学科基地、传承智库工作室、老中医传承服务基地”建设,为寻求中医药传承新突破、中医药创新新作为、文化自信新面貌做出更大的努力。
杨荣臣副司长认为,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相继发布与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传承是中医药发展永恒的主题,有效传承需做到:要牢固树立中医药发展的“五大理念”,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要瞄准重大、疑难、危重疾病,新发、突发性传染病,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要通过传承、梳理技术,转换成带有“国医标准”的规范和诊疗指南。
开幕式上发布新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从2015年开始致力于“中医药传承精品课程”的全国征集、评选和发布,打破以文字(著作论文)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模式,创新全程录像、录音的“传承实录”模式,使中医传承更趋于“原汁原味”。同时,“中医传承•北京论坛”将精品课程发布于中医在线等教育平台,把精品课程分享给全国各地上万名医生。2015年以来,《赵炳南验方讲座》《李士懋平脉辨证系列讲座》等全国5位国医大师、20位国家级名老中医的30个系列讲座的视频、音频、文字版“传承实录”,成为一批标志性传承成果。
开幕式上同时启动“名师高徒系列丛书”编写工作,将过去老师“传”,转变为学生“承”与“化”,将老师的学术经验领悟、转化、传承、创新,提高临床疗效,让患者受益。
开幕式结束后,在国医之道版块,“国医大师”吕仁和、金世元分别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治”和“中医炮制与临床疗效”为题做专题报告。在学术源流版块则讲述孟河医派的溯源及发展,来自新安王氏医学第七代主要传承人叶铭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教授丁一谔,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长、常州孟河医派传承书院院长顾书华分别就“新安医学发掘整理和新安王氏内科流派特色治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孔光一名家学术思想”、“孟河医派丁氏一派简解”和“重构孟河医派传承教育体系”为题做了报告。在传承室站版块,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首都国医名师吕培文,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教授王文友就“燕京外科流派传承及其学术特点”、“中医针灸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和“脾胃病临床心得”为题做报告。在道地药材版块,来自北京中医医院的主任药师吴剑坤,四川辅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姚仁川,保和堂(焦作)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晓松介绍“北京中医院名药传承”、“川产道地药材专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四大怀药传承与创新”。
本届论坛以“文化、流派、传承”为主题,吸引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中医药专家到会,共同分享名老专家学术思想,探讨中医学术流派与经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