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辰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开幕致辞
王辰,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多项重要专业职务。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
长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呼吸病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在慢性气道疾病、肺栓塞、呼吸衰竭、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吸烟等领域作出多项重要创新,改善医疗卫生实践。在New Engl J Med、The Lance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9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理查德·霍顿
《柳叶刀》杂志
欢迎致辞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会院士。1986年获得伯明翰大学的生理学和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加入《柳叶刀》,并于1993年担任《柳叶刀》北美地区编辑。2016年,担任由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和南非前总统祖马召集的卫生就业和经济增长高级别委员会专家组主席。2011年 - 2015年,担任联合国妇女儿童健康信息和问责制独立专家审查小组的共同主席。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的外籍院士,2015年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2019年,获颁“全球健康领袖奖”和鲁克斯奖。2021年,获颁“促进人权医师奖”。
目前,Richard致力于发展并传播星球健康的理念,即人类文明的健康及其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的发展。2020年出版新书《The COVID-19 Catastrophe: What’s Gone Wrong and How to Stop It Happening Again》,2021年再版。2023年,Richard获颁英国国家级官佐勋章,以表彰他在健康和医学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
邓海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王健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王健伟,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教授(长聘)、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特聘教授、北京学者等多项人才项目支持。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病毒学领域知识体系建设专家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生物信息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病毒学分会副主任委员。Biosafety& Health杂志执行主编,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Chinese MedicalJournal《中华微生物与免疫杂志》杂志副主编。作为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Lancet,Lancet Resp Med,Lancet Microbe、Cell Host Micorbe等发表SCI论文170篇,被引用逾9万次(Google Scholar数据),被多部国际指南、国际专利和国际政策文件参引。7项诊断产品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研究成果入选“中国2020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进展”,7项成果入选中国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王辉
《柳叶刀》杂志
王辉是《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她有十多年医学科研评审写作经验,为《柳叶刀》策划组织多篇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章,领导《柳叶刀》多个中国合作项目,已为《柳叶刀》撰写百篇英文社论、述评和报道等文章。主持《柳叶刀》200年五大健康焦点领域之一——精神健康。曾受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创新挑战的评审嘉宾,以及主持其医学发展未来方向的论坛。她还是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前理事会成员,参与制定医学科研伦理与学术出版规范。
Ole F Norheim
挪威卑尔根大学
Ole F. Norheim is a physician and Professor of Medical Ethics, Department of Global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University of Bergen and Director of Bergen Center for Ethics and Priority Setting (BCEPS) at UiB. He is also Adjunct Professor of Global Health at the Department of Global Health and Population,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015-2024).
Norheim’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equality in health, priority setting in health systems, and how to achieve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He is the Lead Series Editor of 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4th Edition) and has published widely in journals such as Science, Lancet, Nature Medicine, BMJ, Health System & Reform, and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Norheim is a member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Investing in Health and 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Healthcare.
He has served as Head of the Norwegian Biotechnology Advisory Board (2019-2023), chaire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Consultative Group on Equity and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2012-2014) and the third Norwegian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iority Setting in Health Care (2013-2014).
Prof. Till Bärnighausen
德国海德堡大学
Lawrence H. Summers
哈佛大学
Former Treasury Secretary Lawrence H. Summers is one of America’s leading economists. In addition to serving as 71st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in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Dr. Summers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s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and as the Chief Economist of the World Bank.
Dr. Summers’ tenure at the U.S. Treasury coincided with the longest period of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U.S. history. He is the only Treasury Secretary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to have left office with the national budget in surplus. Dr. Summers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addressing the major financial crisis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During the 1990s, he was a leader in crafting the U.S.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es arising in Mexico, Brazil, Russia, Japan, and Asian emerging markets. As one of President Obama’s chief economic advisors, Dr. Summers’ thinking helped shape the U.S. response to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failure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to the pressures on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Upon Summers’ departure from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Obama said, “I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that at a time of great peril for our country, a man of Larry’s brilliance,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was willing to answer the call and lead our economic team.” The Economist recognized his influence when it defined the “Summers Doctrine,” an approach to economic policy during financial crises that fuses a microeconomic “laissez faire” mentality with macroeconomic activism. “Markets should allocate capital, labour and ideas without interference, but sometimes markets go haywire, and must be counteracted forcefully by government.”
Summers’ five years as President of Harvard represented a time of major innov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He focused 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removing all financial obligation from students with family incomes below $60,000 a year. He launched a major effort to make Boston, and Cambridge in particular, the global leader in life sciences research, with the formation of major programs for stem cell research and genomics. Perhaps most importantly, he led efforts to renew Harvard College with dramatic increases in study abroad programs, faculty-student contact, and collaboration across the University during his tenure.
Currently, Dr. Summers is the President Emeritus and the Charles W. Eliot University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where he became a full professor at age 28, one of the youngest in Harvard’s recent history. He directs the University’s Mossavar-Rahmani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Summers was the first social scientist to receive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 Alan Waterman Award f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 and, in 1993, he was awarded the John Bates Clark Medal, given to the most outstanding economist under 40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elected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02.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50 papers in scholarly journals.
Summers chairs the board of the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serves as vice chair of 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as a board member or advisory board member to a number of other non-profits and public policy organizations. He is a contributor to Bloomberg’s Wall Street Week and a contributing columnist to The Washington Post. He is an advisor to businesses and investors and serves on the board of Doma, OpenAI and SkillSoft Corporation. He also consults with or advises a range of companies in the finance and technology sector, including D. E. Shaw & Co and Citi.
He has co-chaired major international panels ranging from the G20 Independent Expert Group on Strengthening MDBs to the G20 High Level Independent Panel on Pandemic Preparedness to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study group on th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and 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Commission on Inclusive Prosperity. He launched a Task Force on Fiscal Policy with Mayor Bloomberg and chaired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Health, lauded by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 who noted that it “will bring more than health – it will bring equity, and contribute to a life of dignity for all.”
President Bill Clinton said that Larry Summers “has the rare ability to see the world that is taking shape and the skill to help to bring it into being.” H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by Time, Foreign Policy, Prospect and The Economist magazines among many others. In his speeches, television appearances, newspaper columns and public commentary, he continues to move forward the debate on national and global economic policy.
刘国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刘国恩,北京大学国发院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中美健康二轨对话》中方召集人;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健康经济学SCI一流期刊《Health Economics》副主编(2014 –),《Value in Health》副主编(2001-2012),《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主编。刘国恩教授曾执教美国南加州大学、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他曾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2004-2005届主席、国际药物经济学会(ISPOR)亚太联合会2004-2006届主席。
陈思邈
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陈思邈,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群医学及公共卫生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客座教授,德国洪堡学者,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群医学、全球卫生循证决策、卫生体系、卫生经济学、行为干预等。研究受到德国政府洪堡基金会,德国科学基金会,欧盟委员会之欧洲地平线,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资助。在Lancet, JAMA, BMJ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著120余篇,被引>16,000次。目前位于全球前0.6%顶尖科学家之列(斯坦福/Elsevier),研究成果入选中国2020年度重要医学进展、2023 年中国呼吸界十件大事。
现任《柳叶刀》投资健康委员会委员,《柳叶刀-呼吸医学》中国慢阻肺病委员会委员,德国国家奖学金基金会教职,德国全球卫生研究联盟委员,国际卫生经济协会会员,《CMJ-PCCM》编委等职。曾任《柳叶刀》新冠疫情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WHO泛美卫生组织、中国工程院等有关机构顾问。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Angela Chang
丹麦高等研究院,南丹麦大学
Angela Y. Chang是丹麦卫生经济学中心(DaCHE)的副教授,也是丹麦高等研究院(DIAS)的成员。她的研究集中在全球卫生、卫生经济学和健康指标领域。她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健康和财富不平等现象,并坚信科学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所必需的参考,从而改善资源分配,最终影响人群健康。她的近期研究包括衡量人口老龄化情况,并统计健康状况变化的货币价值,以估算疾病的经济负担。她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与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内的国际全球卫生机构合作。Angela Y. Chang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完成博士后培训,当前工作地点为哥本哈根。
金平阅
《柳叶刀-全球健康》
罗敏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脑和类脑研究院
Gill Livingston
伦敦大学学院精神科
Gill Livingston教授是一名老年精神科临床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痴呆症,担任《柳叶刀》痴呆症预防、干预与护理常设委员会的负责人,并在2017年、2020年和2024年的会议上发表演讲。这些研究推动了新的生命历程风险评估及元分析的发展,同时也对当前干预措施进行了全面概述。研究成果为委员会提供了新的知识基础,并推动了英国和美国的相关政策调整。
Gill Livingston教授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系统性回顾,以阐明痴呆症的潜在机制,并合作设计与测试相应的干预措施。Gill Livingston教授最近发布了一项名为“DREAMS”的试验(针对痴呆症患者的睡眠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正在进行为期两年的后续研究。此外,她正在开发一款名为“ENHANCE”的应用程序,用于高风险个体、参与白厅项目的个体及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参与者的干预和辅导,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
曹 仲
德国海德堡大学
曹仲博士是海德堡全球卫生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兴趣集中于评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对人群健康和经济的长期影响,特别关注多病共存现象、疾病负担的变化以及相关的健康干预措施的经济价值。他的研究结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方法,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支持政策制定,为全球卫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JAMA肿瘤学》和《模式识别》等高影响力期刊上。
他于2024年获得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他于201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他的项目经历包括基于脑电图(EEG)的人体运动潜能预测、植物病害监测平台建设,以及脑启发的鲁棒人工智能学习算法研究。这些项目主要是运用AI解决医疗健康方面的挑战。
宋莉莉
复旦大学
宋莉莉,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她有15年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的经验,近10年专注于临床研究工作。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其是中风后的血压管理研究。2016年7月成为专职研究员后,作为主要研究者或者项目负责人管理了多项全球性大型临床研究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70+相关论文,以第一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了三篇Lancet 和一篇NEJM。是Lancet,JAME,Lancet Neurology, Str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受邀为JAMA, Lancet Neurology, JAMA Neurology, Stroke等高影响力杂志撰写综述或述评。2012-1013年在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2018年被世界心脏联盟遴选为新锐领袖。
刘建民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建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国家卫健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主持或完成DIRECT-MT等14项MT系列RCT研究,建成东方脑血管病研究协作组、国际影像核心实验室。主持或完成Tubridge等19项医疗器械的研发,创建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和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共发表论文553篇(《NEJM》2篇、《Lancet》3篇);主编专著9部;制定指南共识10部,行业团体标准1部,获国家专利授权9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贾旭明
《柳叶刀-Ebiomedicine》
邵瑞太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宁 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宁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光启讲席教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总编辑、《Journal of Diabetes》共同主编、国际科学院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内分泌肿瘤与糖尿病代谢病诊治及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领域国际研究方向,在《NEJM》、《Nature》、《Lancet》、《JAMA》、《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四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伙伴奖等国际学术荣誉,AHA百年庆典首个特邀报告。
李希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近五年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BMJ》、《Lancet Public Health》、《Lancet GlobalHealth》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著二十余篇。
赵方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杨汀
中日友好医院
杨汀,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担任访问学者。致力于解决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从事呼吸临床实践、研究和人才培养30余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发表80余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为661.6。其中,作为主要贡献者组织并参与了“中国成人肺健康研究(CPHS)”项目。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及其子刊以及呼吸病理学和环境卫生领域的顶级期刊上。主持过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5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版过10本学术著作,持有1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9项软件著作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COPD、呼吸康复和呼吸生理学的临床研究,对中国COPD的理解和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晓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陈 蓉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副主任
社会兼职
- 民建中央现代服务业分委会副主任
-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更年期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科普培训中心副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 第二届妇幼健康研究会更年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女保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妇科分会秘书
- 国际绝经学会及欧洲男女更年期协会会员
王媛媛 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王媛媛,助理教授、研究员,现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包括:辅助生殖出生队列与临床试验、辅助生殖国家数据监测与分析、辅助生殖子代健康与发育、生殖健康相关公共政策等。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The 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BMJ、BMC 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等重要医学期刊发表学术文章。现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优生科学学会环境与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还担任一些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和/或方法学审稿人。
朱 兰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
朱兰,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会长。42届国际ICS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
临床一线三十余年,创立中国女性盆底专业,发明“协和式”等盆底重建术,写入国际教程及国际指南;开创盆底疾病防治体系,使中国女性尿失禁患病率31%降至16%。世界盆底领域POP专家评分(Expertscape)全球排名11/16337,居中国首位。
临床成果被写入7项国际指南,参编国际指南。以第一/通讯作者在BMJ、JAMA及其子刊、Nature Comm等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第九)、何梁何利奖、谈家桢奖。入选2019年十大医学进展和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Audrey Ceschia
《柳叶刀-公共卫生》
Audrey Ceschia于2008年加入《柳叶刀》担任高级编辑。她自2016年起担任《柳叶刀-公共卫生》的创刊主编,致力于解决公共卫生各个方面最紧迫和最被忽视的问题。与《柳叶刀》的价值观和愿景一致,她坚定地致力于将科学作为改善卫生公平的重要手段。
杨维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杨维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卫生应急管理和群医学研究、教学工作。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期刊发表百余篇论文。主编出版多部学术专著。2014 年、2017年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特等奖。
蔡闻佳
清华大学
蔡闻佳,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助理,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健康和经济影响评估,碳中和政策设计等,入选国家某计划领军人才。在《自然》、《柳叶刀》及其子刊发表多篇论文,代表作为发表在《柳叶刀 公共卫生》上的《柳叶刀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倒计时中国报告》。担任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技术咨询委员会(GAPH-TAG)成员,Scientific Data编委和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执行编委等职务。
宋逸
北京大学
宋逸,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少/学校卫生中心主任、future期刊副主编等学术兼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卫生工作20余年,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发展,特别是重点健康问题的趋势预警、慢性病早期防控及实施性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正在进行或已完成30余项课题。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18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80篇SCI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如The 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Lancet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等。2022、2023、2024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Julie Stacey
舒跃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舒跃龙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主席。曾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创始院长、《病毒学报》总编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入选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长期聚焦流感防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Science、Nature、NEJM、Lance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
刘焯晞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
刘焯晞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君团队的博士后,主要研究肠道微生态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和大肠癌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的影响。刘博士以第一或共一作者身份在Cancer Cell, Gastroenterology, Gut, EBioMedicine, Cell Reports Medicine, Med, and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文章。
刘起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起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PI。长期从事媒介生物控制学、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研究。提出 “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创新策略,构建生态学、病原学和抗药性“三位一体”病媒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制定监控方案、标准和指南,创建媒介生物控制学科。作为973首席科学家,研究确定气候敏感疾病谱、脆弱人群特征、超额疾病负担和公共卫生风险,研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健康与公共卫生规划,参与完成IPCC第五次、第六次气候变化全球评估。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包括Lancet、PNAS等SCI论文300余篇,他引1.7万余次,H指数65。入选2022全球前10万名顶尖科学家;爱思唯尔“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Mengjie Shan
朱 轩 博士
香港大学
朱轩博士,现任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常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系BSL-3实验室生物安全主任 。专注冠状病毒致病机制与病毒宿主互作研究,发表论文>160篇,h因子56,总引用>33000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在Nature, Lancet, PNAS, EBioMedicine, Cell Host & Microbe, Nature Microbiology, Lancet Microbe, Cell Research, Nature Method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论文>60篇。2021年至今连续被科睿唯安评为世界被引用数排名前 1% 的学者以及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 (2023年全球238位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之一)。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港澳)。
任丽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Jingbo Wa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静波,放射肿瘤学专家,目前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医师。她于2024年通过了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的国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研究方向包括临床和转化研究、功能影像学以及恶性肿瘤尤其是头颈部肿瘤和肺癌的人工智能领域。
她是国家癌症中心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指南的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了多个学术组织,如放射生物学小组、中国放射肿瘤学会和亚洲放射肿瘤学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FARO)。
她已在同行评审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包括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9篇。她于2019年荣获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颁发的“最具代表性青年肿瘤学家”称号,2018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荣获中国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陈宏达 副研究员
北京协和医院
陈宏达,北京协和医院副研究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防与早期干预研究平台主任。北京大学医学学士(2010)、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2012)、德国海德堡大学流行病学博士(2016)。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流行病学,重点关注癌症筛查与早诊新技术新策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201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在Gut、Clin Cancer Res、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Am J Gastroenterol等国内外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H-index 24。担任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肿瘤筛查和预防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消化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何文俊 博士后
南方医科大学
何文俊,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博士,中山大学流行病学硕士。曾任职华为,从事AI在机器视觉、基因、药物及临床领域应用,获华为多项奖项。研究方向涵盖大语言模型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复杂系统模拟、实施科学及空间地理统计等。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十余篇文章。
张普洪 博士
北京体检中心
张普洪博士是一名专注于慢性病预防与管理的流行病学家,重点研究高血压、糖尿病及营养生活方式干预。他在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工作了13年,目前在北京体检中心工作。张博士牵头20项科研课题,总计获资1.7亿人民币,发表论文140余篇。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移动健康研究,开发了20多个用于患者管理和教育的平台。张博士目前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副教授,并在多个学术团体担任常委职务。
吴 静 主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静,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WHO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控合作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家委员会专家;健康中国第一批科普专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专家;中国健康教育与促进协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生活方式与社区卫生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慢性病防控分会主任委员;还在中国防痨协会等学术机构承担重要职责。主持并参与WHO、国家科技部等多项国内外重大研究课题;发表中英文学术文章二百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六十部;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营养学会、华夏医学科技奖等。
Marco De Ambrogi
《柳叶刀-感染病学》
刘珏
北京大学
康玫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方向(Fields of Research):
传染病流行病学;病毒学;生物信息学;全感染组学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Virology; Bioinformatics; Infectome
学术成果(Research Interests):
康玫在粟硕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课题组聚焦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的新发病毒综合防控研究,针对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将病毒宏基因组技术与传统的流行病学数据、环境和生态因素相结合,利用“高通量”和“大数据”结合多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开展人和动物新发病毒的预测预警研究;探寻动物中潜在引起人致病和流行的新发病毒的跨宿主传播能力以及评估其未来在人群中暴发的风险;并开展多种临床疾病的全感染组研究,例如感染性眼病、重症肺炎等。
曹 彬
中日友好医院
曹彬,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新基石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长期致力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其中N Engl J Med 4篇、The Lancet主刊6篇,The Lancet子刊2篇),他引3.8万余次。
曹务春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 军
厦门大学
{{ '' == 'cn' ? item.name : item.name_en }}
{{ '' == 'cn' ? item.desc : item.desc_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