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4:30-14:38 |
从小分子到纳米载体和“红细胞搭便车”:有效性与毒性的平衡 |
周军年 | 军事医学研究院 |
2 | 14:38-14:46 |
iPSC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细胞异体神经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治疗神经缺损 |
孟繁琪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3 | 14:46-14:54 |
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早、中期股骨头骨坏死的疗效评价 |
武艳斌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贵州医科大学 |
4 | 14:54-15:02 |
评价准分子激光腔内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后和安全性 |
刘端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5 | 15:02-15:10 |
创伤愈合中的代谢重编程 |
王紫桐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6 | 15:10-15:18 |
Sebaceous gland reprogramming with a single gene, PPARG, and small molecules |
刘艺琼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7 | 15:18-15:26 |
低氧预处理的人源神经干细胞对脑性瘫痪大鼠的神经修复作用研究 |
王晓华 |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
8 | 15:26-15:34 |
高通量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球状体及其治疗潜能研究 |
刘丽新 |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9 | 15:34-15:42 |
靶向血管周围Pdgfrα阳性的间质祖细胞调控器官纤维化进展 |
刘悦 | 南开大学 |
10 | 15:42-15:50 |
抗体偶联小肠粘膜下层在兔模型中捕获尿源干细胞用于膀胱修复的应用 |
李千金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11 | 15:50-15:58 |
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Hippo/YAP/Id1通路和巨噬细胞依赖性机制缓解肝硬化 |
姚黎超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12 | 15:58-16:06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NRG-1抑制腹主动脉瘤发展的机制研究 |
王鼎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1 | 16:16-16:24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凋亡小体通过免疫调节促进骨软骨缺损修复 |
田广招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
2 | 16:24-16:32 |
四面体框架核酸通过PI3K/AKT轴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潜能 |
付力伟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3 | 16:32-16:40 |
基于iSPC研究MTHFR基因多态性在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
虞游 | 苏州大学 |
4 | 16:40-16:48 |
全反式维甲酸通过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抑制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发展 |
陈保林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5 | 16:48-16:56 |
改善MSCs衰老的miRNA筛选及其在心梗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
杨秭莹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6 | 16:56-17:04 |
基于mRNA技术的再生医学新策略 |
付炜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7 | 17:04-17:12 |
细胞来源细胞外基质修饰的电纺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
管延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8 | 17:12-17:20 |
掺杂矿化胶原的可降解丝素支架诱导大鼠颅骨缺损骨再生 |
魏帅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9 | 17:20-17:28 |
多重活性纳米颗粒拮抗氧化应激抑制软骨细胞铁死亡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 |
邓昊源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
10 | 17:28-17:36 |
镁基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复合支架调控免疫微环境诱导内源性半月板再生的研究 |
李浩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11 | 17:36-17:44 |
用于疾病建模和药物评估的人腔室样血管化心脏类器官的生成 |
杨静思 | 苏州大学 |
12 | 17:44-17:52 |
负载金纳米粒子水凝胶治疗糖尿病MRSA感染创面的研究 |
孟红旗 |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
13 | 17:52-18:00 |
ELABELA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抑制 |
李霜梅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
14 | 18:00-18:08 |
MSCs外泌体通过CCT3调控巨噬细胞功能重塑改善肝纤维化 |
周霞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15 | 18:08-18:16 |
小分子多肽Elabela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促进脂肪干细胞内皮化改善糖尿病溃疡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 |
洪莹晖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