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结束后开始精彩的大会报告,第1场主持人是郭振荣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建议创建一个以“伤”救治为特征的优势学科群,从创伤急救到中期治愈再到后期的康复形成一条龙的救治方案,并建议烧伤科转型发展,平时是创面,战时是烧伤,以整形的思维治疗烧伤。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照帆院士阐述了烧伤后机体超高代谢的特点和原因,提出了高代谢早期调控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和烧伤中晚期高代谢的免疫-炎症介质调控机制,并介绍了针对烧伤后超高代谢相应的治疗方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通过病理学阐述了血管与炎症、血栓之间的联系,并以新冠肺炎患者脑部血管病变为例,强调了血管相关屏障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比较肿瘤血管与创面修复过程中血管新生的相似性为创面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介绍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生物活性特质和临床价值。一方面,FGF能显著促进烧伤创面愈合;另一方面,FGF可将创伤患者瘢痕发生率降低约40%,是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新药。
第2场主持人是柴家科教授、张国安教授。德克萨斯大学David N. Herndon 教授就烧伤后代谢问题介绍了针对不同患者的烧伤后发育问题的治疗方案,并呼吁各位同行更加关注烧伤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回归问题。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Jean-Louis Vincent教授就败血症的死亡率相关研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指出我们在临床研究中不应该只关注实验的结果,而应更关注潜在的因变量,来判断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Folke Sjoberg教授分析了影响烧伤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并介绍了包括治疗机构在内的对生存率影响的多项重要研究。《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Burns & Trauma》杂志编辑部梁光萍主任与大家分享了她在攀爬珠穆朗玛峰时的经历及心路历程,并提及拥有向上的勇气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重要途径,这也为我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第3场主持人是朱宁文教授、黄晓元教授。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深圳大学吴军教授简述近红外光谱成像仪精准治疗创伤患者的临床应用并介绍了相关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国际烧伤学会前任主席David G. Greenhalgh教授介绍了一项急性烧伤复苏前瞻性多中心试验2 (ABRUPT2)。加拿大工程院 Malcolm Xing院士分享了包括蛇毒因子和秋葵颗粒等多种材料在不同器官及不同疾病中的止血作用。印度爱德华国王纪念医院的Vinita Puri教授介绍了其治疗的多例烧伤后手部畸形的病例,通过松解烧伤后手部的黏连瘢痕组织从而恢复患者的手功能,并提出术后尽早开始固定后的锻炼,手术应使手掌相对且手术目的是至少恢复手掌的一个功能,同时术后要提供稳定的皮肤覆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