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基本情况
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全市行政区域面积7414平方公里,辖东区、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盐边县,常住人口121.8万、城镇化率70.78%,工业化率47.9%。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6亿元、增长6.5%,增速居全省第11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067元、13030元,增速分别为4.2%、6.5%。1—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10位、较去年同期提升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增速居全省第1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增速居全省第5位、较去年同期提升7位。
攀枝花于1965年建市,近60年开发建设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攀钢项目为标志的钢铁基地建设时期、以二滩电站项目为标志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时期以及以发展康养产业、钒钛产业为标志的康养胜地和钒钛产业基地建设时期,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和产业成果,在当时都发挥了引领作用,为全省乃至全国相关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攀枝花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
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攀枝花位于川滇交界处,是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几何中心,与五市(州)首府直线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西部矿产品(钢铁钒钛)骨干流通走廊“廊主”城市,新成昆铁路以及丽攀、攀大(攀枝花境)等多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已开通成都与攀枝花之间的双向直达动车,开启蓉攀(米易)“3小时生活圈”,中老班列(攀枝花)实现双向月月开行;正加快推进机场改扩建和攀昭铁路、攀丽大铁路、宜西攀铁路、宜攀高速公路、攀盐高速公路等建设,着力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推动形成与毗邻县(市)1小时、与毗邻市(州)2小时、与成渝贵昆3小时的交通圈,积极构建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共同富裕试验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特别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的重要指示精神,基于攀枝花坚实的工业化基础、良好的城镇化基础、独特的农业农村基础和扎实的工作基础,2022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赋予了攀枝花为全省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经验、提供样本的重大使命。一年多来,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深切关怀,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地市级共同富裕试验区,正推动中央层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将为攀枝花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和强劲动力。
三线建设英雄城市。上世纪60年代,攀枝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新中国首批资源开发特区。三线建设时期,全国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攀枝花,以英雄气概投身钢铁基地大会战,创造了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布局成套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攻克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题等奇迹,圆满完成了国家战备任务,为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贡献了重要力量。在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英雄实践中,孕育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攀枝花建有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三线主题博物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在攀拍摄的央视热播电视剧《火红年华》以及话剧《金沙江上那座城》反映了这一光辉历程。
中国钒钛之都。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76种,钛、钒资源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被全域纳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形成了从钛矿到钛材的钛金属全产业链和全系列冶金用钒制品产业链,是世界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省级创新平台40余个,钒、钛资源利用率分别从2019年的44%、29%提升到50%、35%,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前列。2023年,钒钛产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产业产值。当前,正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做强钢铁钒钛产业生态圈、培育机械制造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钒钛战略材料基地和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暖暖花城•康养胜地。攀枝花是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0.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立体农业示范点和“南菜北调”基地,是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盛产各类特色“攀果”和早春蔬菜。攀枝花是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教育和医疗水平区域领先,康养旅游度假产业蓬勃发展,入选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国康养20强市、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形成了“北有秦皇岛,南有攀枝花”的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当前,正深入实施精明增长、城乡融合战略,大力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老城更新和新区建设,深入实施“花城”打造、“复兴炳草岗行动”、“纽扣计划”等,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医疗健康、时尚消费“三大中心”,构建阳光康养产业生态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和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暖暖花城”颜值更高、气质更佳、近悦远来。特别是创新谋划实施的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阿署达花海、银江湖公园等项目得到市民游客一致好评。
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攀枝花是国家“西电东输”重要基地、全国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和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工业副产氢丰富,约有930万千瓦风电和光伏资源待开发,境内水电装机660万千瓦,水电富余量大,电解水制氢潜力巨大。钒、钛、石墨等氢能原材料保障优势突出,磷酸铁、钛酸锂、石墨电极等新能源电池配套产业体系日渐成型,氢能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已实现跨市州槽车输氢。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车应用前景广泛,钢铁、钒钛冶金氢能需求量大,抽水蓄能、全钒液流电池等储能产业前景可期。当前,正深入落实国家“双碳”部署,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生态圈,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特别是聚焦打造“中国钒电之都”和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培育壮大多元绿色氢制备、储存、运输、应用产业,积极建设区域氢能装备制造高地,着力推动氢能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
当前,全市上下正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市委总体发展战略,大力传承弘扬三线精神和“攀登、创新、阳光、包容”的新时代攀枝花精神,感恩奋进、大抓落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产业兴、城市美、万家和的幸福美好攀枝花。
攀枝花卫生健康情况介绍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59个,其中:国家三级医疗机构7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全市有床位1.113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135万人,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分别为8.88张、3.60人和4.67人,全省领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紧扣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和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建设要求,以构建多层次医疗体系、发展多元化健康服务为抓手,推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城市医疗联合体试点市、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市、全国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全国首推育儿补贴金政策,为各地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探索了经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康养、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生育友好环境城市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工作多次在全国全省交流经验;攀枝花市连续16年8次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市卫生健康委先后获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进集体、健康四川行动省政府目标考核第一等次,医疗管理有关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等。全市三级医院数量、人均医疗资源指标、市域外患者占比均居市(州)前列。妇幼健康、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区域领先,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0.42%,人均期望寿命达79.46岁,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攀枝花是四川省九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通过多年的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区域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重点专科31个、市级重点专科95个,立项省、市临床重点专科21个,建成国家胸痛中心4个,国家高级卒中中心2个,建成全省首个“高级创伤中心”,50余项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成功获批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和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公立医院国家绩效考核成绩排名全省第4,医疗服务覆盖周边10余个市(县)2000余万人。辅助生殖技术区域领先,第一、二代试管婴儿宫内移植成功率突破60%,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夫精人工授精技术成功率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建成5家互联网医院和5家智慧医院,全面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健康服务、预约诊疗服务,全市100%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和川渝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重点人群“先诊疗后付费”惠及8000余人次,拓展161项检查检验项目实现川渝互认。2家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四川省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开设即报即飞空中120航线21条,预设起降点23个,覆盖滇西南、川西北等11个市(县)。成立中医药综合改革和中医药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和中西医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中医药组织保障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96%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示范点25个,形成医养结合典型模式5种,研发安眠枕、养生茶等30余种健康养生产品,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列为全国典型。普达阳光康养度假区获批成为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市二医院创建为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省医养服务人才培训基地。
攀枝花将以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以“名医、名科、名院”和“区域医疗、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医药治未病和医学教育六大中心”为抓手,打造川西南滇西北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医疗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可及,夯实共同富裕健康根基!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简介
医院始建于1965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应急救援、母婴保健、医养结合、老年友善、互联网医院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2003年创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2年成为四川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14年成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规划的十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的攀西区域医疗中心的领头医院,2023年成为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是四川省党建工作示范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单位、全国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示范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试验研究基地、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加速康复外科示范病房标准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精细化管理省级示范中心、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四川(攀西)紧急医学救援队牵头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医卫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首批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试点、四川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四川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培训基地、攀枝花市红十字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等国家级荣誉。
医院按照“一院两区”建设,设钒钛高新区院区和华山院区。钒钛高新区院区(建设中)占地199.3亩,建筑面积13.26万m2,一期项目编制床位980张;华山院区占地92.59亩,建筑面积12.41万m2,编制床位1496张,开放床位近2000张。现有在职职工219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52人,高级职称346人,博、硕士304人。在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任职13人,国家及省、市级专家150余人次,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6人。
医院有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1个,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14个,市级及以上各类诊疗中心14个,危急重症救治“五大中心”全部建成,其中卒中中心被评为国家“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心衰中心被授予“2020年心衰中心质控之星”;房颤中心同时获评国家级房颤中心和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出血外科诊疗中心、脑出血诊疗基地、神经介入规范化诊疗中心、国家标准化癌症筛查AAA级管理中心试点及四川省创伤联盟副主任单位、四川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四川心律学2022年度发展杰出中心等荣誉。成功救治早产患儿最小胎龄25周,最小体重730g,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综合救治能力国内领先;创伤中心获全省急救大赛第1名。骨科、神经疾病中心、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等专科服务水平排名全省前列,其中骨科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排名居全省第三。
医院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陈孝平院士工作站、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田卫东专家工作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王式功专家工作站、中华医学会西南泌尿系结石病防治中心攀枝花分中心等2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创新合作平台。配置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CT、能谱CT、3.0T磁共振、回旋加速器、Infinity直线加速器、后装放射治疗机等高精尖医疗设备。医疗业务全面发展,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微创技术,基本形成以微创外科诊疗技术、介入和腔镜技术为主的技术特色,开展国内、省内先进技术130余项,攀西地区先进技术310余项。
医院是四川省三星智慧医院,坚持以“互联网+”为手段,不断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提升远程诊疗能力,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已建成“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心、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区域影像会诊中心及肺结节诊治中心、区域检验医学中心、区域病理会诊中心。
医院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试验研究基地、四川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和攀枝花市医养结合示范单位,近年来,医院立足我市打造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围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依托王式功专家工作站,率先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气象医学研究中心,持续丰富康养产业基础理论,运用气象医学研究成果,讲述攀枝花的康养故事。高起点组建“攀枝花市气象医学研究科技合作创新中心”,经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认定为气象医养试验研究基地,目前正积极筹建四川省教育厅气象环境与健康联合重点实验室。围绕阳光康养效应、寒潮避风港效应、气象敏感性疾病等展开系列科学研究,成功研发《攀枝花市气候康养与疾病风险预测服务系统》,综合技术实力达到国内领先,为开具康养处方提供科学依据。1位专家当选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获批省科技厅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科技项目,获科研经费总计达60万元。
医院是川北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攀枝花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临床教学医院;与川北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及大理大学联合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有硕士生导师29人;与川北医学院、大理大学、攀枝花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3+2本科教改工作,平均每年接收600余名医学本科生教学;现有四川省教育厅认证高校师资50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师资200余人;长期承担攀枝花及周边地区医疗机构住院医师培养及进修培养工作,每年开展国家、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术交流会40余次。
医院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攀枝花分中心、四川省科教兴川医卫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单位、四川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攀枝花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承建单位。近5年,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7项,省部级、市厅级科技计划项目1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2篇论文获四川省医学优秀论文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24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5项。
2011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现有成员单位9家,其中市域内5家,实现县级医院全覆盖;市域外4家,其中凉山州3家,云南省丽江市1家,实现跨区域、跨省发展。牵头组建市中心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市第四人民医院、仁和区人民医院为协作医院,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河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渡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仁和区、东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医防协同技术指导单位。
医院区域辐射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辐射川西南滇西北20余个区县1000万人口,市外门诊病人占比40.21%,市外住院病人占比48.32%,近五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医院3年位列A等,2年位列B++,最好排名位列全国147,四川省第七,区域医疗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十四五”期间,医院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定位新要求,围绕“打造区域医疗典范,建设美好职工家园”的美好愿景,秉承“德术兼济,人本至上”的办院宗旨和使命,坚持“党建引领、质量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管理治院、环境美院、文化塑院”的办院理念,承扬“诚信,仁爱,包容,攀登”的院训精神,开启“一院两区”新发展格局,持续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医教研防管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