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97年,深耕重症领域近30年,现已成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症医学中心,集临床救治、教学培训、科研创新于一体。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 四川省重症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泸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委会主委单位,泸州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四川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先进单位(连续5年获评),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成员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重症医学联盟单位,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重症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单位(牵头33家医院)。
科室概况与实力
(一)规模与布局:科室目前编制床位63张(忠山院区+康健院区),年收治危重患者超3300例,重症患者占比(APACHEⅡ≥15分)达72.5%。
(二)技术特色:科室成立了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体外生命支持、神经重症、重症感染、重症呼吸、重症营养、重症康复等七个亚专业组,实现了重症诊疗的精细化管理。
1、高级监测技术包括:PiCCO、重症超声、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胸部电阻抗成像(EIT)、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等。
2、器官支持治疗包括: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多模式/杂合式血液净化治疗(CRRT、DPMAS、血浆置换、血液吸附、血液灌流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俯卧位通气、床旁经鼻盲插/可视化鼻肠管置管、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等。
(三)救治专长: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急性胰腺炎(结合中西医治疗)、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多发伤、神经重症、重症中毒、复杂内环境紊乱救治等方面处于区域领先地位。同时,具备复杂高危手术(如心脏移植、冠脉搭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联体婴儿分离、妇科肿瘤减灭、断肢再植等)术后监护与管理的强大实力。
(四)区域引领:作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重症医学专科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年均开展疑难病例会诊200余例,救治成功率在区域内名列前茅。
(五)应急响应: 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泸县“9.16”地震、重大交通事故、中毒事件、重症产科等)中发挥核心救治作用,多次获得省市级表彰。
(六)荣誉积淀: 先后获得“四川省公立医院标杆党支部”、“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泸州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健康泸州最美护士团队”等荣誉。
(一)团队构成: 目前团队中医护人员共135人(医生35名,护理96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10人,博士10人,硕士29人。团队柔性引进王春亭教授、方巍教授等6名全国知名的重症专家,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重症医学专家团队,为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 此外,团队成员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术团体中担任委员职务的超过30人次,其中包括3名省级及以上副主任委和5名常委。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后备人选1人。
(二)人才培养及继续教育:选派骨干成员赴英国、德国及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和参访交流学习。创新“中德合作”模式,引进德国专家驻科指导学科发展,建立区域重症医学国际标准化诊疗体系,推动区域重症医学与全球接轨。与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建立长效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近3年培训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学员达2000余人次,举办国家级、省级继教项目5项,开展ECMO、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ARDS的规范化诊疗、重症感染与抗生素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并承办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系列交流会(四川站)等高质量会议。
科研与教学
(一)科研实力: 近3年获省市校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8篇,申请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12项。与华西医院、朝阳医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开展广泛科研合作,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休克大队列、危重症获得性虚弱评估、APRVplus多中心研究、急性左心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ICU镇痛优化等。2022年获批《麻醉与重症医学》泸州市重点实验室。
(二)教学平台:
1、住培基地: 四川省重症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教学成果: 承担研究生、本科、规培及进修生理论及临床教学,常态化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累计培养本科生400余人、进修生200余人,重症医学专业研究生9人,规培生2000余人。培养合格重症专科护士百余名。
3、急救培训: 科室拥有AHA认证BLS/ACLS导师,近3年举办BLS培训25场(432人)、ACLS培训8场(48人),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