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黄志刚
45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风雨兼程,可谓沧海桑田、地覆天翻。伴随着国家由富到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医疗技术和科研领域的日新月异,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模式的精细构建,催生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蓬勃发展。如今,我们更加自信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全国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饮水思源,酌古沿今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来自于学科前辈们的无私奉献,不仅推动了中国有特色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快速发展,更为后世莘莘学子指明前行的方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也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一代,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知识爆炸、电子信息快速迭代、人工智能不断提升,要求我们这一代把传统医学过渡到未来的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学;同时,由于现有医疗水平和民众对美好生活期待与向往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西北、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头颈部最常见的鳞癌为例,我国的5年生存期和美国有较大差距,不仅是外科技术水平的差距,更是包括控烟等疾病宣传防控、规范化外科治疗、新药研发和新仪器应用等方面的系统差距。近年来,在耳聋、鼻咽癌诊疗、鼻过敏性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领域,我们充分展现了中国模式的力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未来的拓新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在未来学科的发展仍需继续砥砺前行,建立起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
鼻科学方面
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是流行规律未摸清、发病机制未阐明、诊断技术尚不足、治疗手段欠精准以及监测防控有滞后等,需要多学科联合,医教研产协同攻关。鼻科未来建设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国家级医学中心,建立多中心合作模式;(2)定位需要面向世界前沿,建立中国标准,提出中国方案;(3)发挥其满足国家需求、人民需要、医研融合、创新驱动、精准转化的功能。
耳科学方面
随着耳科疾病谱改变、诊疗目的改变、新诊疗技术发展,耳内科疾病诊疗需求增多,听/前庭恢复/康复暴增,常规疾病诊断被AI取代,智能手机介入围诊疗期,耳科诊疗模式需要随之改变。体现在医生诊疗效果透明化,耳科大师脱去其光环,门诊验证AI方案增多,耳科医生精英化发展,耳科成长路更加漫长,杰出耳科医生需团队等几个方面。
睡眠医学方面
未来模式为人工智能+常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疗,在家庭和基层医院可通过智能手机、可穿戴式睡眠监测设备、呼吸机等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睡眠健康智能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根据鼾声、语音、人脸图像等生物信息进行OSA初步筛查,通过可穿戴式心电、血氧、脑电传感器对OSA进行精准化筛查,采集呼吸机治疗数据,动态调整治疗参数、提供健康指导。对于高危患者治疗不佳患者,需要智能转诊或分诊到综合医院,进行多学科诊疗,完善专业睡眠检查,进行个性化治疗。
嗓音医学方面
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研究,建立嗓音疾病评估、诊断及预后评价体系 。评估体系主要指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普通话中文版及简化版量表、咽部感觉功能相关研究、吞咽障碍评估。而完善诊断及预后体系则需要建立喉运动障碍早期诊断、预后评价体系,提出不同类型声带运动障碍喉肌电图及神经诱发电位的定位及半定量诊断标准,完善不同病因单侧声带麻痹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评估,咽喉反流与嗓音疾病诊断评估,喉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
头颈外科学方面
头颈外科未来将朝着更具创新技术的微创功能外科发展,结合不断更新的内镜腔镜显微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3D打印辅助,更优势地完善现有的手术方案,此外,以免疫治疗为核心治疗手段,开展分子、基因诊断为核心的精准医疗。还需要从临床问题出发,在现有研究及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整合临床空间化、时间化、表型和分子多组学的临床转化研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一个四维和动态的疾病图谱,建立起微创功能保全外科体系。还需要面向国家当前迫切需求,例如现有标准技术推广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标准化,肿瘤综合治疗标准化,医疗仪器国产研发替代;同时也需要面向学科未来发展需求,例如在局部复发率高和免疫治疗应用上在提炼若干重大临床问题联合攻关并且重视基础研究。目前对于免疫治疗还需要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挖掘致病机制及新靶点,探索免疫相关的治疗手段,包括肿瘤疫苗、免疫细胞治疗、新型靶向T细胞的药物等,并完善疗效预测标志物挖掘,解决药物耐药的方案,联合治疗及多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等,也是免疫治疗今后需要完善及发展的方向。
医学转化方面
在产品转化方面,复旦大学眼耳鼻喉医院王正敏院士团队有成功的经验,如国产多导人工耳蜗技术。国内其他单位也有诸多自主研发、转化的技术,如耳显微器械、听力检测仪器、气导及骨导助听装置等。韩德民院士团队低负荷可穿戴设备生理信号监测,人工智能信号分析耗时降低70%、成本降低90%,跨数据集验证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性能优异,形成标准11项,软著2项,专利10项。吴皓教授团队在出生缺陷遗传突变集成化检测设备及试剂研发也有一定的研究突破;张罗教授团队在如何实现 CRS无创诊断方面开展了快速分子诊断平台研发,该研发是全球首报创新靶点以及全球首个全封闭自反应卡盒,15 min出检测结果,也成为全球最快检测平台,并且该诊断准确率高,与病理金标准相当;笔者团队参与的颅底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的开发,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准产,实现了术前精准手术规划。突破增强现实可视化技术,将术前CT与术中实时内镜影像实时精准融合,呈现皮下重要组织,扩大手术视野。突破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实时器械定位精准导航,智能计算手术器械尖端与血管神经间的实时距离并预警提示。这是唯一获得Ⅲ类注册证的本土颅底导航系统。
小结
我们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医学模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一切动荡和幻化中,坚持实事求是和实践导向的是非判断标准,坚持拥抱新生事物和敢于革新的学习态度,坚持胸怀天下、团结协作的家国情怀,是我们永葆生命和活力的重要保障。并且中国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如此庞大人口的健康,最终必须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中国特色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从全国各级耳鼻喉科分级协同协调发展,积极地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临床研究,加速医疗仪器、药物国产化研发步伐,选择开展转化潜能临床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开展好工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回首卅年,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筚路蓝缕、披肝沥胆、奋勇前行,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我们要继续秉持医者仁心、开拓进取、守正创新的理想信念,推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