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英文论道 大展中青年风采 —— 中青年论坛英文专场会议报道


为促进中青年医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我国学术水平与国际会议的紧密接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于2023年11月3日成功举办了“中青年论坛英文专场”学术论坛。在这次论坛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及杰出的中青年医师齐聚一堂,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英文学术盛宴。

本论坛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均有10名青年医师演讲。在上半场中,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李华斌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李彦如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白云飞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董耀东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申宇鹏教授、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徐磊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邹剑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郑宏伟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在下半场中,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孙宇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刘勇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李文妍教授、吉林大学的孟粹达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苗素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石照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王国鹏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赵迪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崔冲、北京同仁医院的杨一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李佳楠、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张小曼、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志锋等20位来自全国不同医院的青年讲者,分别用英文对其团队所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分享。

崔冲带来了题为“In vivo adenine base editing restores long-term auditory func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recessive profound deafness”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发现利用单碱基编辑在以听神经病谱系障碍为特征的DFNB9小鼠模型中直接纠正致病突变,可以长期恢复小鼠的听觉功能,为治疗DFNB9提供了潜在的精准治疗策略,促进了单碱基编辑在遗传性听力损失治疗中的临床转化。

杨一帆的研究题目是“Transcanal endoscopic treatement of glomus tympanicum tumors:A case series”,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例在北京同仁医院行耳内镜鼓室球瘤手术的患者资料,发现了肿瘤小于7 mm患者耳内镜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具体表现在患者主观症状得到改善,并且随访无肿瘤复发,未来期待有新器械辅助耳内镜手术治疗。

李佳楠的研究题目是“Predicting Auditory-Speech Development Post Auditory Implantation by Measuring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Tissue Density Using MRI”,该研究发现使用CISS MRI序列定量测量先天性极重度聋患儿的前庭蜗神经密度可以定量反映患儿的外周神经发育情况,是临床肉眼观察蜗神经发育情况的有效补充,对人工听觉植入后的听觉-言语发育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张小曼分享的题目是“Changes in the oral and nasal microbiota in pediatric obstructive sleep apnea”,该研究发现5个上呼吸道部位的β多样性和微生物谱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和对照组研究对象间存在显著差异,儿童OSA患者的腺样体和扁桃体部位嗜血杆菌、梭杆菌和卟啉单胞菌的丰度较高。

刘志锋分享的研究题目是“FTH1 indicates poor prognosis and promotes metastasis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该研究发现FTH1在头颈鳞癌的进展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作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一个有希望的预后因素和治疗靶点。

讨论嘉宾们对中青年医师们所做的出色工作表示高度赞赏,这不仅是对青年学者们个人努力的认可,还透露着对中国医学领域未来的信心。他们的肯定和认可,鼓励着青年医师们继续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医学创新研究的卓越。

至此,本场中青年的英文专场论坛圆满落幕,该论坛凝聚了各亚科领域中青年医师的智慧和热情,成为一场知识交流与合作的盛会。会议中,中青年医师们用英文分享了前沿的医学研究成果、创新的临床实践,以及中青年医师在中国医疗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展现了中青年深入医疗事业的决心,我们期待在这个激发创新和追求卓越的讨论交流下,共同迈向更美好的医学未来。


333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