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的诊疗进展

龚树生.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龚树生

静脉性搏动性耳鸣(PT)是指在无外界声源刺激下,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与脉搏节律一致的客观性耳鸣。

1.病因探索逐渐深入,相关致病因素不断被发现。PT最常见的病因除了最早和最常见的脑膜动静脉瘘、颈静脉球憩室、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憩室、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特发性颅高压、乳突导静脉粗大外,新的致病因素包括但不限制于血液流体学变化、颈内动脉畸形、真菌性鼻窦炎、烟雾病、乙状窦多憩室、永存镫骨动脉、上半规管裂、副神经节瘤、脑膜瘤、内脏反位等。

2.检测手段继续丰富,检验参数不断精确。头颈部CTA+CTV已经成为筛查颅内外血管行程、状态的基本检查方法,DSA可以进一步提供循环系统的生理状态、压力参数等。4D Flow MRI能够评估PT患者血流动力学,基于影像信息的计算流体力学已用于VPT致鸣因素的研究,功能MRI能够发现VPT患者的相关脑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地评估循环系统目标血管等平静呼吸时各段最大内径、最高流速、血流量,压颈试验阳性患者中优势血流组和非优势血流组患/健侧各段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进一步丰富了PT的检测手段。

3.治疗方式不断创新,治疗效果不断提升。当前PT的治疗方式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减重、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外科治疗方面,针对乙状窦憩室,应用憩室切除/还纳配合局部骨壁加固技术,针对乙状窦骨壁缺损,应用骨粉/软骨重建骨壁等,都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一些探索中的手术方案,如乙状窦缩窄术,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少见的导致PT的疾病,如上半规管裂,颈内动脉畸形等,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手术,封闭上半规管裂隙、移位/加固颈内动脉等方式予以改善。介入治疗方面,对于横窦狭窄、动静脉瘘、静脉憩室等病变可以应用血管支架、弹簧圈、密网支架、血管栓塞等方法改变血管的形态、流通性,也已经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