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例新型药物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刘晓婧 朴永君 宋智琦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分析应用新型药物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特点和对原有疾病治疗方案的影响,以探求年龄、性别、原发病种、药物类型、潜伏期等与皮肤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关系,总结临床表现,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诊断为新型药物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病例资料,描述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原发疾病类型、药物类型、皮疹的临床特征和分级以及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停止治疗。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公认的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第5.0版中皮疹的分级标准将上述资料分为两组,皮疹等级1-2级为轻中度药疹组,皮疹等级3-4级为中重度药疹组。比较性别、年龄、原发病种、药物类型、潜伏期等方面与皮肤不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142例新型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中1级皮肤不良反应为73例(51.4%)、2级皮肤不良反应为45例(31.7%)、3级皮肤不良反应为21例(14.8%)、4级皮肤不良反应为3例(2.1%)。因此可分为轻中度药疹组118例(83.1%),中重度药疹组24例(16.9%)。患者平均年龄为(57.25±13.94)岁,45~74岁患者为主体人群。其中男性85例(59.9%),女性57例(40.1%),男女性别比约为1.5:1。原发病中呼吸系统肿瘤最常见,即肺癌46例(32.4%),其次为消化系统肿瘤的结直肠癌28例(19.7%)。原发病为免疫系统疾病在轻中度药疹组和中重度药疹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 本研究发现分子靶向药物中以EGFR抑制剂最为常见,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时皮疹等级为中重度,其所致皮肤不良反应中痤疮样皮疹最为常见,其次VEGFR抑制剂、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以手足皮肤反应最为常见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应用PD-1抑制剂可能是发生中重度皮肤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为非特异性斑丘疹。3. 非抗肿瘤生物制剂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程度较轻,潜伏期较短,其中应用TNF-α拮抗剂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中荨麻疹最常见。4. 新型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与皮疹严重程度无关。5. 约半数患者出现皮疹时伴有瘙痒,应及时管理,减轻患者的不适。6. 应警惕中重度皮肤不良反应的危害,三分之二的中重度皮肤不良反应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甚至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