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肝疫苗诱发扁平苔藓1例
郝英利,赵 卓,赵丽萍,冯玉娟,左长茹,张士发
东北国际医院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7岁周。患者首次注射乙肝疫苗后1W,于注射部位出现紫红色小丘疹伴瘙痒,皮损逐渐扩大、增多,扩散至躯干部位,瘙痒剧烈,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扁平苔藓”,治疗后原注射部位皮损消退,但其他部位大多数皮损无明显疗效,瘙痒无明显缓解,2015年2月27日我科就诊。专科体检:躯干部位可见散在紫红色丘疹及斑丘疹,圆形、椭圆形或环形,可见少量鳞屑及抓痕,皮损界限清楚。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细胞层内少量淋巴细胞外移,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上皮角呈锯齿状。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密集带状浸润,局部蔓延至真皮深层,小血管扩张充血。临床诊断:扁平苔藓。给予硫酸羟氯喹片、复方甘草酸苷片、氯雷他定片药物治疗后病情改善。随访2个月皮损基本消失,无复发。
讨论: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疾病,影响皮肤和/或粘膜的
复层鳞状上皮,分为3种亚型:皮肤型、粘膜型和肢端型。其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表皮基底层的空泡变性和真皮浅层苔藓样炎症浸润。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和组织学表现。LP可能由某些药物引起,或与感染有关,特别是病毒性肝炎。
自1990年以来,国内、外陆续报道了一些类似病例。如初次接种后发病,再次接种皮损会更加严重或泛发。不同疫苗的比较表明,只有乙肝表面抗原及其S表位可能参与扁平苔藓的发生。但也有报道,乙肝疫苗中含有的硫柳汞成分起到致敏作用,触发了T细胞介导的、直接针对表达乙肝表面抗原表位或类似其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的迟发超敏反应。
目前针对LP的一线治疗是局部和/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而羟氯喹较糖皮质激素而言安全性更高。Janus激酶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抗IL-12/23,抗IL - 17单抗)已经成为新的未来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