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联合改良生物治疗77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生存因素分析
赵丽萍 郝英利 张士发
东北国际医院
目的 分析影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的生存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验查检查确诊的241例CMM中的81例进行了有效随访(即经手术治疗后,持续接受生物治疗等,且资料齐全),对其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中文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生存情况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并绘制生存曲线;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于P<0.5的临床参数因子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81例CMM中男性44例,女性37例,年龄平均年龄(55.6±4.23)岁。肢端(手、足、甲)65例、头面颈部6例、躯干4例、上/下肢5例。TNM临床分型:原位CMM 7例,I期10例,Ⅱ期22例,Ⅲ期29例,Ⅳ期13例。Clark分级:I级14例,Ⅱ级23例,Ⅲ级27例,Ⅳ级12例,Ⅴ级5例。目前存活者61例,死亡者20例,5年生存率为75.31%。所有患者都能接受并耐受改良治疗方法,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 1.CMM好发于46-65岁,60岁以上患者较年轻患者预后差,年龄越大预后越差,3年生存期越短。2.年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Clark分级,临床TNM分期单因素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明显影响预后,且年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3.TNM分期显示:Ⅰ/Ⅱ期的存活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