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杨小凤 张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探讨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文报道1例36岁男性患者。双手、双足红斑伴痒9月,躯干四肢丘疹伴瘙痒3月。2月前于外院考虑特应性皮炎,予阿布希替尼100mg日1次口服效果欠佳。皮肤科查体:躯干四肢孤立、密集分布红色丘疹、小结节,可见抓痕,部分表面抓破,结痂。周身散在拇指大小色素沉着。左侧腹股沟可触及枣核大小淋巴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7.7%,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08x109/L;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艾滋病联合试验阴性。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活跃骨髓象,骨髓、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病理示真皮全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深部一处毛囊周围致密淋巴细胞及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表皮灶性浅表部分坏死(继发于搔抓)。左侧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活检:淋巴组织增生,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滤泡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倾向皮肤病性淋巴结炎。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治疗:予甲泼尼龙40mg日1次口服4天,红斑丘疹变暗,瘙痒明显减轻,甲泼尼龙减至32mg日1次口服,后逐渐停用。随诊2月未复发。结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一种少见病,临床表现各异,分型多样,其确诊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各方面检查,尤其注意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相鉴别,以避免误诊。充分认识该疾病可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诊疗思路, 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